镇压、冬灌、防冻害 确保小麦安全越冬——访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谢迎新
□本报记者 吴向辉
自去年10月份小麦播种以来,我省多地总体气温持续偏高,加上出苗后的几场有效降雨引起较好的土壤墒情,导致目前部分麦田,尤其是早播麦田出现旺长或有旺长趋势。另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冬天气冷暖起伏显著,发生过程性强降温可能性较大,加大了小麦冬春季遭受低温冻害和生育后期倒伏的风险。
当前麦田该如何管理才能保障小麦安全越冬?1月8日,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成员、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谢迎新。
“麦田管理要因地制宜、因苗施策。”谢迎新说,对旺长麦田和耕作粗放、坷垃较多、没有耙实、吊根苗多的麦田及无灌溉条件的丘陵旱作麦田,可趁着晴好天气在午后进行科学镇压。
镇压的原则为:“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压轻不压重”“旺苗连续压,壮苗酌情压,弱苗宜轻压”。谢迎新提醒,土壤过湿地块不宜镇压,土壤封冻麦田不能镇压,晚播麦要轻压,确保镇压质量。
要及时防御寒潮冻害。谢迎新说,因今年小麦播种以来,气温持续偏高,小麦缺乏有效的抗寒锻炼,尤其是早播的旺长麦田,一旦遭遇寒潮天气,易发生冻害死苗现象。因此,在寒流发生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温度变幅,防御寒潮冻害。
若发生冻害该怎么办?谢迎新给出方案:应及时追施适量速效肥料和作物生长调节剂,配合水肥管理,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
越冬水是小麦进入越冬期非常重要的一项管理措施,怎么浇?什么时候浇?需要注意什么?谢迎新进行了详细解答。
要依据苗情、土壤墒情适时浇好越冬水,对墒情较好且长势正常麦田或单根独苗晚播弱苗,可适当推迟冬灌或不进行冬灌;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且未浇水麦田必须冬灌。冬灌作用就是踏实土壤,粉碎坷垃,灭杀越冬害虫,改善墒情,平抑地温,促进生根分蘖,保苗安全越冬,并且还可以冬水春用,预防春季干旱。
同时,要注意采用微灌、喷灌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小水细浇,避免大水漫灌。对缺肥症状麦田,结合冬灌亩追5—8公斤尿素,促苗转化升级。
冬灌原则是:“夜冻昼消,冬灌正好”。应在当日平均气温3℃—5℃时的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期间进行,且田间无明水出现。若是采用微灌、喷灌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为防止管道结冰影响冬灌,可选择日最低气温在0℃以上的天气进行连续冬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