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流互动 > 正文

让乡村人才更好发挥带动作用——对话王家保、武晋、纪绍勤、胡边、马腾

时间:2024-12-19 来源:农民日报 阅读次数:

  王家保

  武晋

  纪绍勤

  胡边

  马腾

  嘉宾

  王家保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武 晋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纪绍勤

 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乡村人才服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胡 边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

  马 腾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金康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2024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培育高素质农民82.62万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如何进一步扩大乡村人才规模,提升乡村人才素质,优化乡村人才结构?本期对话邀请王家保、武晋等专家和纪绍勤、胡边、马腾等一线实践者展开交流讨论。

量少质低、结构失衡,乡村亟需复合型人才

  主持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乡村人才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目前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

  纪绍勤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从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方面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乡村人才队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因而,培养大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亟须解决“下得去”和“留得住”这两个问题。“下得去”指的是当前乡村人才队伍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不能充分满足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要通过政策支持、教育培养,吸引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乡村人才队伍。“留得住”指的是乡村产业现状仍然难以支撑乡村人才的发展需要,要通过产业升级、机制创设和管理变革来保障乡村人才的成长、成才和成功。

  武晋

:乡村人才队伍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乡村人才量少质低,供需缺口较大,但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乡村人才结构的失衡,尤其是新型人才短缺。现有乡村人才主要以掌握传统农业技术者居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较为缺乏。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农业领域新旧生产要素加速碰撞,促使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思维理念和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革新,新型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组织形式。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对具有更多知识存量、更高专业水准、能够熟练掌握生产经营管理技能的新型乡村人才的需求。但受限于乡村的资源和条件,当前无论是“内培”还是“外引”的新型人才还是总体偏少。

  马腾

:从事农业工作十余年的时间,从我的观察和体会来看,当前乡村人才队伍发展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农村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前往城市谋求发展,导致乡村本土人才大量外流,乡村人才队伍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比如在我们合作社里,很多传统农活还主要依靠年纪较大的农户。二是专业人才匮乏。当前,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化发展,我们乡村依然缺乏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乡村现有的培训资源相对有限,培训内容和方式有时也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许多农民想要提升自身技能,却面临着培训机会少、培训深度不够、培训与实际生产脱节等问题。而且,针对乡村人才的职业晋升通道也不清晰,缺乏系统的激励机制来鼓励人才不断成长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主持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乡村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认为,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王家保

:人才振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又对乡村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乡村振兴主要需要以下三种人才:第一种是农业农村技能人才,要求掌握过硬的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丰富的生产经验;第二种是农业生产经营带头人,这部分农民既需要懂种养技术,又需要懂农业经营管理;第三种是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主要包括农技推广体系的公职人员、涉农科教单位的科研人员以及涉农企业科技人员。其中,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同时还要及时了解“三农”政策,有些更高层次的乡村复合型人才甚至还要掌握外语以及国际贸易规则等技能。

  纪绍勤

:乡村振兴一方面需要爱农业、爱农村、有情怀的人才,以适应农业产业长周期、高风险、多辛劳的特点;另一方面需要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推动乡村产业向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转变。由于乡村发展不充分、乡村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配套不完善,这些都要求乡村人才具备更加综合的素质能力,如政策把握能力、产业规划能力、种养加多领域多环节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数字化能力等。尤其要提升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素养和能力,在乡村打造一支“数字化新农民”队伍。

  武晋

:从我的工作实践来讲,我认为通过培育乡村经营型人才可以加快推动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这些年来,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组织形式不断涌现,这其中的农业劳动者很多是具有更多知识存量、更高专业水准、能够熟练掌握生产经营管理技能的新型农民。这些新型乡村经营人才要会活动策划,会产品营销,会品牌包装,会旅游服务,乡村职业经理人就是这样一类适应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求的专业性人才。

需求导向、协同推进,培育多类型乡村人才

  主持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对培育高素质农民至关重要。您认为,应当如何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开展切实有效的培训工作?

  王家保

:当下农民培训应包括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市场意识培养、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等内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技术培训。这是农民培训的基础内容,涵盖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等。例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2023年启动科技支撑海南省县域经济“一所对一县”行动,安排研究所定向服务海南多个市县农业产业发展,输送生产一线急需的种养技术等。二是经营管理知识培训。针对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培训。我院已经连续6年承办海南省农业经理人培训,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站位、宽视野、强能力的高级农业经营者。三是数字技能与农村电商培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电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因此,农民需要接受数字技能、电商平台操作、网络营销等方面的培训,以便更好地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

  胡边

:从培训对象来说,以前更多是小农户,而现在更多是家庭农场主、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乡村CEO等高素质农民,农民培训更加突出“职业化”。因此在以往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更加需要有关经营管理理念、农业政策法规、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在培训形式上也需要创新,例如采用培训平台、现场教学、集体探讨交流等形式。

  为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聚焦需求导向,“农民缺什么,我们讲什么”,让农民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学;其次聚焦数字赋能,实现“训前—训中—训后”精准服务,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持续提供实用、好用、可复制、可带走的经验、工具、模式和资源;再者聚焦成果转化,帮助整合对接实用性资源,提升农民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主持人:乡村人才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方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您认为,各方主体如何展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融通?有哪些成功案例?

  武晋

:各方主体应以功能联动为切入点,有效集聚乡村人才振兴的资源要素,构建协同治理模式,进而妥善化解乡村人才培育难题。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主体、制度、技术等资源的高度共享,实现各方主体优势的“乘数效应”和“耦合效力”。其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牵头组织实施各类乡村人才的培育工作;高校、研究机构应发挥智力支持作用,为乡村人才培育提供教学支撑;企业可以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为丰富乡村人才培训资源提供多渠道支持。

  2021年底以来,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昭通市等地连续两年与中国农业大学、腾讯公司签订“政校企村”协同育人框架协议,发起乡村CEO培养计划,实现乡村人才“选、育、用、留”的实践联动。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摸索,云南省内以乡村CEO培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效果显著。

  胡边

:乡村人才培育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持续性投入,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政府可以制定出台培育政策、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投资创业项目,高校可以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开展科研创新,研究机构进行政策研究、技术研发等。

  在这样的理念下,浙江省余杭区牵手“国家队”,与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一起打造“未来农民学堂”,“央校+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强强联合,来自农业农村部、知名企业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员带来最新的农业政策,介绍现代化农村管理经验,并就如何提升村集体经济、助力未来乡村和数字乡村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此外,我们还将延伸搭建平台,为学员提供包括培训、认证、上岗、带货等产业化与生态化服务圈。

政策引才、服务惠才,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主持人:除了“育才”,“引才”也是壮大乡村人才队伍的重要手段。您认为,如何激发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武晋

:吸引、激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去,配套完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第一,提升乡村人才薪资待遇。推行“基本工资+绩效提成+年终奖金”的弹性收入机制,在收入分配上发挥政府(村集体)补贴的保底作用和经营绩效的激励作用。第二,提高乡村人才福利待遇。如协助解决乡村人才的房屋居住、家人安顿、子女教育等问题,提供体检保健、节假日慰问等福利。第三,整合社会资源,组建乡村人才联盟,为乡村人才提供经验切磋和情感交流的平台,增强乡村人才服务乡村的精神动力。第四,面向乡村人才设立相应荣誉称号,开展评比表彰,对优秀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胡边

:我们要在“引、育、留、用”上持续发力,牵住人才振兴这个“牛鼻子”。一是以“引”为先,制定出台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搭建高效的人才交流平台;二是以“育”为本,立足岗位和人才本身的实际情况,增才干、磨意志、提境界、砺作风;三是以“留”为重,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方面周全安排,同时辅以创业贷款、项目补助等支持措施;四是以“用”为要,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机制,促进人尽其才,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近期,余杭区出台了新一轮“三农”人才政策,通过实施育“种”、育“苗”、育“树”、育“林”四育计划,多渠道集聚农业领域人才,构建“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新农人”培训体系,加快打造一支“十名浙农英才、百名乡村头雁、千名农创客、万名‘新农人’”乡村人才队伍,赋能余杭乡村全面振兴。

  马腾

:首先,要提供有吸引力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并非没有发展潜力,相反,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农村正迎来诸多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让人才看到在农村可以大有作为,比如参与生态农业项目的开发,能够在农产品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中发挥重要作用;投身乡村旅游、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有机会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品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农村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等方式,鼓励人才在农村大胆尝试新的项目和业务。政府部门也应出台更多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项目补贴、土地使用优惠等,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有力的政策后盾,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对农村人才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最后,建立有效的情感纽带和归属感。农村有着独特的乡土文化和淳朴的人际关系,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优势,让人才融入乡村生活,感受到乡村的温暖和亲切。可以组织各种乡村文化活动,让外来人才参与其中,增进他们与当地村民的感情交流,使他们真正把农村当成自己的家乡,从而更有动力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主持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您认为,当下乡村人才的发展还需要哪些支持?

  王家保

:我认为,当前需要进一步在搭建平台载体和创新评价机制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搭建与乡村人才相适应的平台载体,建设好、运行好、利用好农业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产业集群、农村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以重大项目来引领集聚人才,还要做好人才培育,全方位、分类别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提升人才的素质能力。另一方面,创新乡村人才的评价使用长效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丰富评价形式,将下沉一线服务的工作量和实绩作为职称评审考核评先的重要依据,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服务农村。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乡村人才,要鼓励参加农民职称评审、十佳农民遴选、特聘农技员选用等,支持他们在技术培训、试验示范、产业发展等工作中更好发挥作用。

  纪绍勤

:一是政策支持。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形成有利于成长成才的培养支持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评价使用机制、有利于广纳贤才的引进流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的激励保障机制,形成乡村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良好局面。二是教育培训支持。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农业院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乡村人才。一方面要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增加政府项目的支持强度,继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强本土人才的培育;另一方面要汇聚外部力量,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的通道,引导社会人才投身农业成为“新农人”,加快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的手段、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培训,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培育模式。要强化龙头企业在乡村人才培训方面的优势资源,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参与。三是平台支持。要搭建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四是舆论支持。要树立典型,发挥乡村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营造支持乡村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马腾

:我认为除了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之外,乡村人才发展还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持。例如,在市场资源方面,要帮助乡村人才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信息,让农产品顺利进入大市场,实现价值的转化;在教育资源方面,要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多本土人才奠定基础;在信息资源方面,要搭建农村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农业政策、市场行情、新技术推广等信息,让乡村人才能够及时掌握最新动态,从而作出正确决策。

  主持人:乡村人才是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更是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源动力”。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方通力合作,在“选、育、用、留”各环节协同发力,从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感谢五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