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北上 十年十变——纪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后叶县高标准农田对比图
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了鸟类天堂
淅川汤山新貌
本版图片由孙雅琳 曹国宏 王侠 吴向辉 冯刘克 刘婷婷 丁需学提供
一渠通南北,清流润万家。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全线通水10周年。
十年间,陶岔渠首,一滴滴碧水自此启程北上,跨越黄河天堑,奔流1432公里,润泽豫冀津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在河南境内长达731公里,供水范围覆盖南阳、平顶山、漯河、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濮阳、安阳、周口11个省辖市,通水10年来,已累计向河南供水超237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3100万人。
丹江北上,十年蝶变。水更清了,山更绿了,城更美了,村更富了,日子更得劲了……
水之变
保水护水的人变多了
□本报记者 孙雅琳 曹国宏
冬日的丹江口水库,天蓝水碧。站在淅川县香花镇的宋岗码头,放眼望去,库区湖面宛如一块巨大的玻璃,一阵风吹过,波光粼粼。
11月26日,南阳市生态环境局淅川分局环保监测站工作人员石亮,将一二十斤重的取水桶从湖中提拉上来。阳光穿过玻璃桶身,水质澄澈透明。
“水温19.4℃,pH值7.56,电导率256……”石亮取出随身携带的便携式多参数分析仪,将三个探头放入水中,不一会,数项水质监测指标便出现在显示器上,同事李果红连忙记录下来。
“水质监测指标总共有109项,其中常规的有33项。科学地判断水质,要看水质监测指标的具体数据。比如,水的电导率越低,说明水中含的离子等物质越少,水质越纯净。”已经从事水质监测工作10多年的石亮介绍说,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可分为五类,Ⅰ类水是指江河湖泊的源头水,水质要求非常高,一点儿污染都不能有;Ⅱ类水通常指饮用水水源地的水,“就是舀起来可以直接喝的那种”。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个别指标甚至超出Ⅰ类标准。
十年来,经过上下游、干支沟、地上地下、水环境与水生态同治的系统化治理,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持续向好。
“我们每天驾乘执法船巡湖,单趟3公里起步。”南阳市水利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第五大队大队长王光理说,在丹江口水库水源地,水利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负责的水域面积达500多平方公里,其中香花大队负责的水域面积最大,往南到湖北省交界,往北到马镫镇,巡查一次需要两天时间。
“经过几年来的清理整治,岸边违建、网箱养鱼的情况已杜绝,现在主要是查处违法捕捞、违法垂钓、‘三无’船舶等。另外,库区划定的一级二级水源地保护区常年禁止垂钓,涉及马镫、盛湾、老城、金河4个镇的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区。每年的3~9月是禁渔期,整个水库禁止捕捞。”说起执法的重点内容,王光理滔滔不绝。
和王光理一样,三川清漂队宋岗站点的负责人贾国衡也常年开着清漂船在水面梭巡,守护库区一汪碧水。
每到节假日,宋岗码头这个“中原看海的地方”就成为热门打卡地。
“我干清漂这个活儿刚好10年,感觉这几年很少有游客往水里扔东西。”贾国衡清漂船上的筐子里,只有少量的树叶等漂浮物。
十年守护,换得一库清水永续北上。
村之变
从淅川鱼关到唐河鱼关
□本报记者 曹国宏 曹怡然
“以前住在山窝窝里,买肉得跑到一二十里外的盛湾镇,想搞特色种养,销售都成问题,一些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也怕身体出啥毛病。”12月1日,在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村的香菇大棚里,村民陈兴国和陈跃边摘香菇边向记者讲述15年前在另一个鱼关村的生活。
搬迁前,人均仅有半亩耕地的鱼关村,有300多亩耕地位于水位线以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工后绝大多数村民将无地可种,因此成为淅川县10个试点移民村之一。
2009年8月20日,对鱼关人来说是值得纪念的。这天,188户893名移民搬迁到唐河县东王集乡,在500多里外的宛东平原开启新生活,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变成了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村。
鱼关村党支部书记陈龙彬介绍道:“现在,鱼关人住进了整洁干净的楼房,村里1000多亩土地集中流转给了一家合作社种黄桃,村民平时可以在合作社打零工,也可以到附近集镇或县城务工,上街上班路程都不超过10分钟。和搬迁前相比,村民有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
1984年出生的郭炎术在鱼关村长大,2008年从河南工业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国企当技术员。2018年,郭炎术下定决心回鱼关村创业。
“在家门口办企业,既能创业还能照顾家人。要是没搬迁,仍留在老家的山窝窝里,这些货都拉不出去,更别说卖到全国各地、出口欧洲了。”郭炎术边说边带记者参观他创办的炬唐新材料公司。如今,郭炎术的公司吸纳了鱼关村及周边村的20多名群众就业,技术骨干每人每月工资五六千元。
2018年3月,在鱼关村旧址上建造的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和南阳市移民精神教育基地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鱼关村没有被淹没的山丘岗地,在厚植增绿的同时,经过逐年的修建打造,已经成为一个以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主题教育基地。
2015年3月11日,高8.8米、重23.8吨,刻有“移民丰碑”四个大字的主碑,被稳稳竖立在丹江之滨鱼关村的土地上。镌刻着淅川县10个乡镇184个村1276个村民小组16.5万名移民名字和移民迁安工作先进单位、个人名单的56座花岗岩碑,按照搬迁乡镇在丹江口库区的位置排列。如今,这片碑林已成为移民老乡回乡寻根和淅川旅游的打卡地。
山之变
废弃矿山变湿地公园
□本报记者 王侠
湖水碧蓝、山岭苍翠、白鹭翻飞,在汤山湿地公园,登阁远眺,依稀可见层林之下突出的岩石。松柏从山脚延伸至山顶,在石缝间傲然挺立……
谁敢相信,10年前,这里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你看这满山的松柏,都是俺养大的娃儿。”12月1日,淅川县九重镇武店村造林员邹照坡自豪地说,“这里原来是废弃的采石场,由于土层薄,即便及时浇水,树木成活率也很低。对成活下来的小树,我们像对待自家娃儿一样心疼爱护。”
“为了保护丹江水质,政府对汤山进行绿化改造,造林员用挖掘机开出一条通道,利用工程车把土、水、树苗运送上山。”武店村党支部书记沙聚富说,“车上不去的地方,他们就肩挑手抬。”
丹江水清不清,就看淅川山绿不绿。可淅川是喀斯特地貌,全县荒山石漠化面积多达125万亩,其中55万亩重度石漠化,且都集中在丹江口水库周围。
2019年,淅川县组织实施汤山区域综合开发项目,整合各类资金,修复矿口、整治梯田、造林绿化,并建成移民纪念馆、九重阁等设施。2020年,占地约5000亩,集观光体验、水源涵养于一体的汤山湿地公园建成投用。
“我们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行合同造林,包栽包活。”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梁虎兵说道。
在众多像邹照坡这样的造林员、护林员的守护下,通水以来,淅川县年均造林7万亩,环库区森林覆盖率达61.7%以上,53.2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经过不懈努力,丹江口水库各水质断面监测结果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水质稳定达标且持续向好。”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盛湾镇湿地保护站站长邓天鹏说道。
“我身后就是武店村,距离渠首仅800米,这给武店村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省委组织部驻武店村第一书记刘强站在九重阁前说,“村民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倒牛棚、拆掉鸡舍、捞起网箱,建起了1800亩的突尼斯软籽石榴产业园和小型包装饮用水厂,打造了汤山渔村民宿、田园综合体等。伴随着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十年来,淅川百姓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山区生态好了,日子也就好了!
目前,淅川县发展特色林果20余万亩,林果业年产值达6亿元;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36个,打造精品民宿16家、农家乐700余家,库区10万名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田之变
农田不再喊“渴”
□本报记者 刘婷婷 丁需学
“今年收过麦种上花生后,天旱,田间机井里的水根本不够用,以为秋季要抓瞎,想不到上游的白龟山水库及时往灌区放水,地下水位提高,保证了农田灌溉,花生亩产900多斤。”12月3日,在叶县邓李乡丁杨村东头,望着眼前高标准农田里长势喜人的麦苗,种了190亩农田的杨军令感慨地说,“种地离了水,等于白忙活。”
2024年春夏之交,平顶山遭遇严重旱情,麦收前后一两个月未出现有效降雨,加之持续高温,土壤失墒严重,农民心急如焚。关键时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启动应急抗旱供水。
自6月15日始,24天时间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沙河渡槽退水闸通过沙河向白龟山水库补水近200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灌区数十万亩田地的干旱状况,同时,也为沙河北岸辛集乡万亩葡萄基地解了“渴”。
叶县有基本农田111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重点县,依托白龟山水库、昭平台水库、孤石滩水库三大灌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生态补水,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91.65万亩,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70万吨以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通水十年来,通过澧河渡槽退水闸为叶县生态补水6942.35万立方米,有效提高了沿线地下水位。”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叶县管理处处长张学磊说道。
鲁山县张良镇作为河南省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用水量大,天气干旱年份,地下水位严重下降,部分浅水井甚至无水可抽。
“真心感谢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些年每到缺水时节,干渠就会进行生态补水。水从我们村西边的河里流过后,村里水井水位马上就会上升,一口井里下两个泵抽水都没问题。”谈起种菜用水,张良镇贺塘村菜农李照亮竖起了大拇指。
紧邻沙河的鲁山县辛集乡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大乡,全乡共有26个村种植葡萄,年产值过亿元。智延军是辛集乡三西村的葡萄种植大户。“今年6月干旱严重,深水井水位降至十三四米深。”智延军说,当时正值葡萄挂果关键期,得益于生态补水,水位“长高”了一米多。
从大旱之年紧急调水解决百万平顶山市民的“口渴”,到应急抗旱输水解决“田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来持续发挥供水效益,不仅滋润了民生,还促进了农业发展。
鸟之变
候鸟在淅川也有了家
□本报记者 孙雅琳 曹国宏
“五彩斑斓的黑”,是对一种鸟的羽毛颜色最具象化的形容。
11月27日,邓天鹏翻开《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指着彩鹮的图片说:“远远望去,它的羽毛呈黑色,但是在阳光下,它会反射出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紫色和铜色,五彩斑斓。”
邓天鹏是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盛湾镇湿地保护站站长,是个专业的“懂鸟的人”。“感觉鸟多起来,是在2012年。”丹江库区水系连通后,邓天鹏经常流连忘返于淅川县大石桥乡和滔河乡拍鸟、识鸟。
毕业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邓天鹏,研究的是动物生态方向,2007年读研期间,曾参与导师关于黄河滩区鸟类研究的课题,对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进行过长时间的观察。
同样是在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淅川县建立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河南省第一个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随着丹江湿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青头潜鸭、大鸨、朱鹮、中华秋沙鸭、黑鹳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时不时飞来度个假。鸟类从2008年的10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41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从3种增加到现在的10种。
最近两年,珍稀鸟类在淅川被监测到的记录频频刷新:
2023年2月,有“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时隔70年再次回归丹江湿地。“朱鹮,最少的时候全世界仅在陕西省洋县发现7只,尽管日本把它奉为国鸟,当时却连一只都没有,现在咱们淅川也有了。”邓天鹏语气中满是自豪。
2023年11月,28只“鸟界国宝”东方白鹳集体来淅川过冬。
2024年5月10日,南阳拍鸟爱好者岳恒、李献彬在大石桥乡,拍到一只彩鹮。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迄今连续10年被监测到在淅川越冬。
“2016年,我观测到4只中华秋沙鸭。到了2022年,一下子来了一群10来只中华秋沙鸭。”邓天鹏说,鸟类增多的原因,就在于湿地水源充足、水质清澈、环境优良,水中有鱼虾蟹、芦苇等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为一群群路过或者前来越冬的候鸟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
都说南方鸟儿北飞不过长江,但是在大石桥乡柳家泉村,中国最美鸟儿之一的栗喉蜂虎,从2020年起已连续4年南来栖息繁殖,淅川是目前已知它飞达的最北之地。
又是一年冬季,一群南飞大雁掠过丹江湿地,盘旋在麦田上空不再前行,它们似乎知道,到了淅川,就是到家了。
渠之变
小心呵护丹江水
□本报记者 吴向辉 冯刘克
初冬时节,郑州市中原区陇海路与丹水大道交会处的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
“我家就在干渠北岸,站在阳台上就能看到清澈的渠水。”家住中原区阳光花园小区的杜成焕说,“一有空我就过来转转,这里绿化好、空气也好。”
丹江水来到郑州这座繁华的都市,就一直被小心呵护着。
11月26日下午,在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二七区段,绿化工人正忙着清扫落叶、修剪树木和涂白树干。
“我们负责公园里100余万平方米的绿化养护工作,每天来干活的工人有150名。”项目负责人聂跃文说,“为了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的水质安全,防虫治虫的药物我们选用的都是生物环保制剂,连柴油绿篱修剪机也改成了纯电动的。”
为了一库清水永续北上,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的设计也颇为用心。“干渠两岸100米之内种的都是油松等四季常青的非落叶乔木,这样就不会有大量落叶飘入渠道。此外,为了减少人们活动对渠水的影响,公园内没有修建公厕,绿化带靠近干渠部分也不设置人行步道和休闲娱乐设施。”聂跃文说。
通水十年来,郑州市在城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两侧建成了集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公园60余公里,绿化面积20余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增了82个郑州人民公园。
“南水”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1月25日,记者来到郑州航空港区小河刘泵站,9台抽水泵正开足马力抽水作业。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该泵站已累计向航空港区及郑州东区供水超6.45亿立方米。
站在南水北调中线“咽喉工程”——穿黄工程的观景台上,向北看,雄浑黄河摆动腰身,浩荡东去;向南看,清澈的丹江水沿着明渠奔腾而来。通过两条穿黄隧洞,丹江水以“江水不犯河水”之势穿越黄河一路北上。
紧邻穿黄工程,是50平方公里的生态观光项目。这里,花木繁茂,鸟儿翩飞,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被划进水源保护区的新郑市观音寺镇十里铺村,把保护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作为改变该村人居环境的契机。
“我们村里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家家户户的污水通过管网统一收集处理。”谈起村容村貌的大变化,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赵东民自豪地说,“以前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现在每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有花有草,整个村子就像一个大公园。”
家之变
思念老家更爱新家
□本报记者 王侠
清晨,小米粥的清香从红瓦白墙的小楼厨房里飘出来。
“哗哗哗……”12月1日,淅川县邹庄村村民邹会彦拧开水龙头洗菜做饭,“前些年村里打了深水井,家家户户免费喝上了自来水。今年,新的生活供水管道已铺到村口,估计年前就能喝上甘甜的丹江水。”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来到俺家,进门第一句话就问俺喝的是什么水、生活污水怎么排放,然后才在客厅落座。”邹会彦告诉记者,“这两年,村里修建了污水处理厂,全村群众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后,再进行循环利用。”
“在新家,生活各个方面都很方便。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住上了别墅、开起了汽车,一家四口住楼上楼下9间房,人均收入2.5万元,冰箱里肉蛋奶蔬果一应俱全。”邹会彦的爱人郭春玲说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邹会彦的老家在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依山傍水,院子很大,但日子穷,走的泥巴路,吃水用肩挑。全家三代14口人挤在简陋的7间瓦房里,年收入三五千元。
13年前,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邹会彦一家与油坊岗村几百名村民一起搬迁至邹庄村。他们的家沉入丹江口水库,换来甘甜的丹江水一路北上。
移民的新家和老家两个家,习近平总书记都很挂念。
怎样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安居乐业,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
邹会彦的大女儿邹子金说:“向总书记报喜,我已如愿以偿地从南阳师范学院毕业,在县城当了一名人民教师,爸爸创办了种植合作社,妈妈在镇里做服装生意。除了生活条件的提升,更重要的是10年来,我们在新家扎下了根。”
“俺家门口摆放的这些大邹庄炒货,黄沙炒黄豆、手工麻叶等,游客可以自由试吃。俺村还开发出各种各样由‘家’延伸出来的特色产品。”邹子金说,“10年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智慧农业,村里流转2000多亩土地,发展了三四百个温室大棚,种植草莓、甜瓜等,还办起了民宿、成立了旅游公司。”
“环境整洁舒适,水电气供应到户,早晨到村部广场锻炼身体,晚上到村部广场看电影,村民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邹会彦的父亲邹新曾欣喜地说道。
“我们怀念老家,但更爱新家。”邹会彦说,“这十年,我的新家和村集体这个‘大家’的变化巨大,热切期盼总书记再次来到邹庄村,看看我们移民的幸福新生活!”
城之变
丹江北上穿城过
□本报记者 冯佳志
水袖流云、枫林晚秋、丹水善流、锦绣怀川……冬日暖阳下,漫步焦作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两侧的12个节点公园,充满诗意的名字让人心情愉悦。悠悠碧波,青青堤岸,10公里长的绿色廊道,足球场、篮球场、儿童游乐场等设施应有尽有,休闲健身的群众络绎不绝。
“穿过城区的这段南水北调渠取名‘天河’,除了12个节点公园,还有3个主题公园、1条文化街区,为中心城区新增绿地3000余亩,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景的独特风景线。”焦作市南水北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王东介绍道。
十年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私搭乱建现象严重,环境又脏又乱,社会治安也不好。
为抚平这条“城市伤疤”,保障一库清水永续北上,2017年,焦作市启动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征迁工作,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4008户1.8万名群众、涉及176万平方米的征迁任务,迁移人口之多、拆迁规模之大、推进速度之快,堪称焦作城建史上的奇迹。
记者从焦作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焦作市新建100多个“口袋公园”,绿化覆盖率达45.81%,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前正在努力打造“半城山水半城林”的生态宜居焦作。
穿城而过的“天河”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也让市民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
由于地处内陆、北依太行,焦作市民的饮用水之前都来自地下。“水垢特别多,水的口感也偏涩偏苦,净水器更是离不开。”市民郑虹说道。
2019年7月,焦作市6条输水线路全部建成,分别向焦作市区、温县、武陟县、修武县、博爱县供水,焦作市城区实现南水北调全域供水,受水人口达160万人。郑虹告诉记者,现在的水甘甜可口,她家的净水器早就不用了。
丹江北上,不仅给焦作送来了“南水”,还给这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送来了一份珍贵的“国字号”文化大礼——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
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了全景式记录,集方志馆、纪念馆、博物馆、科普馆于一体,已成为焦作文旅的一张新名片。
“每天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不少,每讲一次,骄傲感和幸福感就涌现一次。”“90后”讲解员何翔自豪地告诉记者。
一渠清流穿城而过,送来甘甜的水,带来满眼的绿,增添满满的幸福。
人之变
移民小学的移民老师
□本报记者 曹国宏 曹怡然
11月28日一早,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刘家埂移民小学六年级教室里,学生进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昨天的作业拿给老师黑艳丽检查。
黑艳丽不仅检查孩子们的作业是否做完,还挑出来一些题让孩子们讲述做题思路。
“班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家里的老人没办法辅导作业,有些孩子就上网搜答案,我只能用这种笨办法来避免孩子照抄。”黑艳丽说,得让孩子真正把知识学到脑子里。
53岁的黑艳丽经历过两次“搬迁”,第一次是因为爱情。师范毕业那年,她从邓州市的一个平原乡镇,嫁到了淅川县的山乡,成为当地中学的一名老师。第二次是在2011年。为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40岁的黑艳丽举家搬迁来到蒲山镇,与同是老师的爱人一起在刘家埂移民小学任教。
当时,她和爱人既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还要照顾家里老人、辅导正读初三的女儿。每天早上,黑艳丽都是第一个到校,安排好一天的工作,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刘家埂移民小学的教学成绩常年在全镇名列前茅。移民搬迁以来,刘家埂移民小学没有出现一例失学儿童,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有60多名。
在教好在校学生的同时,黑艳丽还带领其他老师长期为3名特殊孩子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刘家埂村有一名学生患有癫痫,记忆力较差,有时连家人的名字都记不清,可每次黑艳丽一踏进他家的小院,他就高兴地上前喊“老师”。这名学生的奶奶介绍说:“黑老师每周都来给孙子上课,算起来快10年了,孙子的情况也越来越好。”
说起搬迁后的变化,黑艳丽讲,来到这里后有了更多外出交流、培训的机会,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教学水平。她的女儿今年也完成了博士学业,在东北大学留校任教。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采访当天,黑艳丽给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特殊的节水思源课。据她介绍,17名学生中有15名是移民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在搬迁后出生的,“老家”“丹江”对他们而言,只是家人常提起的字眼。
“我想带孩子们回去看一看美丽的丹江,看一看他们父辈出来的地方。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搬迁新家是为了丹江口这一库清水。作为移民的孩子,更要懂得节水思源,把移民精神传承下去。此心爱处是吾乡,唯有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才能真正扎根成长,把异乡变家乡!”黑艳丽动情地说道。
味之变
道口烧鸡味更美
□王都君 席瑞娜
在豫北最大的地下水漏斗上方,坐落着148万人口的河南第一产粮大县——滑县。被誉为“天下第一鸡”的道口烧鸡就产自这里。
滑县缺水,过去饮用水基本来自地下,4.8万口水井遍布全县。
2023年,滑县城乡居民全部喝上了甘甜的“南水”。截至2024年7月31日,全县累计受水18137.31万立方米。“南水”的到来,不仅极大缓解了滑县地下水超采的状况,也让道口烧鸡的异香伴随着老汤的提质传播得更远。
道口烧鸡创始于清代顺治年间,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因道口烧鸡这张靓丽的名片,滑县也被称为“中国烧鸡名城”。
11月27日,记者刚走进滑县道口义兴张烧鸡有限公司的大门,浓郁的烧鸡香就扑鼻而来。
“要想烧鸡香,八料加老汤。全县做烧鸡的大小企业或档口味道各有差异,全因这老汤不同。”“义兴张”道口烧鸡第八代传人张存有介绍道。
几百年来,卤制烧鸡的老汤几经易水。“祖上最早用井水,后来逐步改用卫河水,现如今全县道口烧鸡的生产都用上了‘南水’。‘南水’甘甜,没有水垢,熬汤时连浮沫都很少,汤质也更好。水好汤才好,好汤才能出好鸡。”张存有说道。
每晚六七点钟,滑县道口画宝刚烧鸡有限责任公司都会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工作:烧鸡煮制。只见检验合格的半成品烧鸡自动脱钩,由滑道送至智能煮制车间,均匀摆放在煮制筐内,再经航车吊到一口口配有电脑控制器的锅内,经自动化、智能化煮制,分区控温。随着煮制系统自动预警响起,烧鸡煮制完成,由航车吊至输送线,进入无尘包装车间。
这里是滑县最大的烧鸡产业园,该公司董事长画宝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盛祥道口烧鸡制作技艺)传承人。“画宝刚烧鸡”目前在全国共有500多家门店,2023年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
“新园区目前上了4条生产线,共56口锅。公司一年在烫鸡、冲洗、煮制工序上用水1万余吨,水质和用水保障对烧鸡品质有着重要影响。自从改用‘南水’后,做出来的烧鸡味道更加鲜美,产量稳步提升,锅炉等大型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因为水垢减少而延长。”画宝刚说道。
滑县道口烧鸡协会会长张玉华说,目前,该县从事生产、经销道口烧鸡的企业、门店共300多家,年产道口烧鸡1800万只,年产值7亿多元,每天有5万余只道口烧鸡“飞”向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