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宛城区农业农村局科技赋能添活力 照亮乡村振兴路

时间:2024-12-06 来源:南阳日报 阅读次数:

“农,天下之大本也。”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关系着国计民生。宛城区作为农业大区,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兴农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科技为支撑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连年来,宛城区多次获得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如今,在宛城广袤的土地上,从智能化的种植设备到精准的农业大数据,科技助农之风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兴农措施有力

加快建设农业强区

12月3日,走进宛城区瓦店镇大山农业科技园的现代化农业园区,智能温室大棚里绿油油的蔬菜生机勃勃。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养分等详细的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传输到控制中心,农民只需轻点手机屏幕,就能实现对大棚环境的精准调控。

在宛城区高庙镇谢营村,无人机植保成为田间管理的新宠。以往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完成的病虫害防治和施肥工作,现在只需要操控无人机就能轻松完成,无人机按照预设的飞行航线飞行,均匀地喷洒农药和肥料,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减少了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污染。

按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要求,宛城区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持续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探索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半公益、经营性组织协同服务机制,加快推进信息化手段普及应用,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区提供坚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通过项目任务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人员队伍稳定,服务能力提升。打造县域农技推广团队,对全区在编在岗基层农技员开展先进成果普及培训,培育了8名业务精通、服务优良的县域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和66个辐射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好的农业科技示范主体。遴选推介了包含小麦、玉米、油料、甘薯杂粮、花生、水产在内的35个主导品种,定期推广先进适用主推技术,稳定建设了2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场所,针对生产中的难题形成综合技术方案,在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场所开展技术示范展示活动,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5%以上。

连年来,宛城区主要作物种植成果丰富多样,科技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积极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全区还着力培育高素质精干队伍,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业专家多次通过线上平台为农民提供远程技术指导。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开展县域农技推广服务,畜牧业科技引领发展,打造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科技兴渔等农产品和质量也创了佳绩。

科技兴农成果斐然

乡村振兴动力强劲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显著。宛城区作为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以来,宛城区在8个乡镇建设高标准农田65.84万亩,总投资近9亿元,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2025年宛城区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项目任务3万亩,涉及茶庵街道、高庙镇、金华镇的20个行政村,总投资8694万元。目前该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已申报入库2025年13.5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在金华镇西谢营村,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发挥着关键作用。这里实现了灌溉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田间管理智能化,大型喷灌机矗立田间,农田、沟渠、路网设施一应俱全。通过智慧农业控制中心,1人可管理5台喷灌机,自动化程度高,灌溉面积大。与传统漫灌方式相比,每亩可节水30%以上,节省人工费40元/亩,节省肥料40元 /亩,同时每亩增产20%以上。这大大提高了项目区水、肥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使农业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在农村沟渠连通整治工作方面,坚持高位推进、全面排查、科学谋划、精准发力,将积水地块、低洼易涝地块作为优先整治试点,纳入2024年整治工作计划,通过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方式,逐步解决沟渠“缺、断、浅、堵”等问题,农村沟渠连通整治工作开局良好。全区计划连通整治沟渠933公里,打通堵、断点342处。目前,已架设桥梁43座,铺设涵管1300米,打通堵点、断点148处,疏通农田沟渠562公里。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机械化、科技新” 的目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稳产丰收。同时,宛城区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路径,以“小田并大田” 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例如,汉冢乡在“小田并大田”改革中做到“三变”“三不变”,为群众流转土地解决后顾之忧。绘制土地现状图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规划图 “两张图”,科学规划“自种区、租种区、预留区”,实现群众和种田大户双赢。

粮食稳产高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如在金华镇西谢营村,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实现了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机械化、科技新” 的目标,为粮食的稳产高产筑牢了坚实基础。同时,“一喷多促” 作业将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科学配比,在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粮食稳产丰收提供了关键保障。据统计,宛城区2024年夏粮面积56.85万亩,实际单产537公斤,比上年增加3%,实际总产6.1亿斤。秋粮种植面积49万亩,为最大程度降低洪涝灾害影响,宛城区举全区之力筹措资金,购买农资,发放到农户手中,并开展秋粮“一喷多促”统防统治12万亩,最终保障秋粮玉米、大豆等作物实现稳产。全年粮食生产面积105.85万亩,总产9.59亿公斤。

特色产业兴起。宛城区先后创建了 “三色鸽牌牛奶” 为省级农产品品牌,“三色鸽乳业” 等为市级企业品牌。现有绿色食品认证企业2家,认证绿色食品证书3个,绿色食品总面积达到600亩。瓦店镇白营村通过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 模式种植荠荠菜,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溧河街道王堂村村民周玉山,通过创新技术和特色种植模式,实现增产增收。在他的家庭农场里,根据蔬菜高矮不同、生长周期不同进行合理搭配套种,逐渐摸索出一套与土壤和气候相适宜的独到的套种方法。如茄子和小白菜套种,苔菜、荠菜、豌豆苗、蚕豆、甜玉米等进行两种、三种甚至多品种套种。如今,周玉山种植的20余亩蔬菜每天都有新鲜上市,品种多样且新鲜可口。每当有人前来学习,周玉山总是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掌握种菜的学问,共同走上致富路。

农业现代化推进。机械化、轻简化、高效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宛城区快速普及,植保无人机、先进农机设备等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宛城区的农田里,植保无人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架无人机每天可作业近千亩农田,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且能够实现精准施药,减少农药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和防治效果。此外,水肥一体化滴灌种植技术在宛城区汉冢乡夏庄村得到大力推广,只需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轻松实现智能施肥、灌溉,保苗正常生长。宛城区众多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也积极采用先进农机设备,如高新洋家庭农场在相关农业部门的补贴和支持下,现有植保机器、耕种地机器,收获机器 40多台(套)。采用小麦播种免耕技术、节水滴灌技术、抗性较强的品种以及无人机植保等新型科技,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边的农户。农场曾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家庭农场”“全国农技推广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科技兴农未来可期

展现振奋光明前景

宛城区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就不仅为当前的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未来的持续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过去,宛城区在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为粮食稳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特色农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渔业科技助力特色产业崛起;种粮大户和特色种植户的创新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广泛开展的农业技术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为农民提供了学习科技的平台,有效化解了农村基层人才资源不足、技术基础不强等问题。同时,政策的支持也为科技兴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展望未来,宛城区科技兴农前景广阔。在粮食生产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例如,通过持续推广 “一喷多促” 技术、优化种植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在农业技术培训方面,将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

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全区将继续加大对特色农业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力度,不断引进新的优良品种,拓展渔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农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与水产科研部门的合作,推动科技兴渔向更高水平发展。总之,宛城区科技兴农未来可期。

在宛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在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下,宛城区将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正朝着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大步迈进。科技兴农,未来可期。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宛城区农业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农业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