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金钥匙”打开农民致富门——对话张照新、唐丽霞、杨从国
◇张照新
◇唐丽霞
◇杨从国
嘉宾
张照新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唐丽霞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
杨从国 湖北省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聪 刘诗麟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要强化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增收,通过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使他们成为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产业发展模式趋向融合、乡村特色产业层出不穷、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实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三大重点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当前乡村产业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怎样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哪些支持?本期对话邀请张照新、唐丽霞、杨从国等专家和地方干部就相关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发展乡村产业,怎样打好“融”字牌?
主持人: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面临哪些问题?
张照新:目前,乡村产业进展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文旅深度融合,集群集聚发展趋势明显,新兴业态大量涌现,县域富民产业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初步构建。
首先,现代化大农业框架基本形成。在种养环节,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水平快速提高,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4%。农业现代化产业组织体系基本形成,规模化经营水平显著上升。农业产品、品质结构明显优化,优势区域布局基本形成,许多地方都确定了与自身资源条件相符合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在加工流通环节,产业链大幅延伸,农产品加工率明显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重达到2.59∶1,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其次,农文旅融合迅猛发展。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升级,带动了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据统计,2023年末全国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的村占比为14.7%,约50万户农户开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8400亿元。
再次,各种新业态大量涌现。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乡村产业加速融合发展,催生了众多新产品、新业态。在互联网平台的带动下,农产品电商大量涌现,不断促进了农产品的出村进城,主播也成为乡村新职业。
最后,县域富民产业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加快承接大中城市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周边城市产业配套,成为多地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大多数县域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为农民提供了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
各地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无论是农产品,还是乡村旅游、民宿,虽然供给大量增加,但是同质化严重,与需求结构不匹配,附加值也不高。二是面临人才和资金约束。当前我国乡村产业进入转型升级发展阶段,需要具有现代技术和理念的高素质人才。但大量的年轻人,特别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年轻人进城,人才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此外,乡村产业的主体规模小、资金需求分散,金融服务成本高。同时,多数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回收期比较长,且面临着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多重风险,导致乡村小微主体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唐丽霞:从农业功能来看,当前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还愈发丰富着消费者的“米袋子”“菜篮子”。许多过去依赖进口的优质农产品,现在基本实现了多样化的国产供给,并正在以更实惠的价格走向大众餐桌。从品牌建设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品牌建设有了质的飞跃,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层出不穷。比方说五常大米,其品牌效应已经辐射到全国各地。从技术层面来看,农业机械化、数字化发展迅速,电商直播发展迈上快车道,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创造了有利条件。以设施农业为例,这一生产模式降低了气候条件对传统农业的约束以及土地资源的利用瓶颈,一些过去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再从经营模式来看,目前科技要素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产业迈向适度规模化经营阶段,在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主体的带动下,更多小农户分享到增值收益,获得更为可观的收入。
也要看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不稳定始终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农民种地收入面临“天花板”,同时农产品市场价格易波动,需要警惕“谷贱伤农”的情况。
杨从国: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产业基础越来越牢、加工水平越来越高、产业业态越来越多。但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企业多而不强。企业规模较小,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647家,但产值过10亿元的仅15家、过50亿元的仅3家。精深加工不足,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工艺比较简单,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企业联企带农作用发挥不够,行业效益、区域定价空间不足。品牌杂而不响。缺少市场占有率高的强势品牌和知名区域公用品牌。“荆州味道”“洪湖莲藕”的培育时间不长,营销网、供应链等还不是很完善,影响力小。
主持人:在您看来,发展乡村产业应朝哪些方向发力?
唐丽霞:我认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理想状态。对此,可以通过挖掘农业的多功能价值,展现乡村的多元化风貌,将城市居民对于吃穿住行的需求引导到乡村,进而激活新产业、新业态在乡村落地的各种可能,最终创造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更大价值。
具体而言,首先要充分挖掘原发于乡村的独特功能,比方说借由农耕文化的教育功能,打造乡村研学平台、农耕劳动场所、举办节假日庆祝活动,将乡村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市场价值。其次,在城市业态中融入乡村特色,让乡村元素赋能传统业态。以音乐节为例,过去音乐节更多是城市的消费娱乐方式,如今将其与乡村元素结合起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为了一场音乐节而来到乡村旅游。找到类似音乐节这样的支点,就能撬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更多空间。再有,要因地制宜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乡村有多种多样的农产品,传统文化也可以被不同形式的文创产品所承载,吸引人们到乡村游只是其一,还要提供多元化消费的可能,让人们不仅是游,还可以研学、做手工、买手工艺品、品尝美食,享受到不同于城市的多元体验和服务。
张照新:未来发展乡村产业,要瞄准新需求、打造新场景、创造新价值。一是要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在升级,他们在消费时不但追求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拓展到精神文化需求,追求更好的体验。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加剧分化,不同群体的消费方式出现明显差别。如年轻人更青睐新奇、时尚的项目,而老年群体更看重健康安全、经济实惠的项目。发展乡村产业,要深入分析消费需求的变化,细分市场、拓展市场。
二是充分利用新资源新要素,打造新的消费场景。乡村产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还包括农文旅融合、电商等,是一个多业态并存的复合型产业系统。未来发展乡村产业,既要用好土地资源,更要开发好生态景观、民俗文化、历史传承等各类资源,运用现代的理念、文化、艺术,打造更多消费场景和产品,以多元化的供给,满足甚至是引领消费需求。
三是以优质化、品牌化打造竞争优势,拓展新的增值空间。要大力推动农产品优质化,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加快品牌培育,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提高产业的增值能力。
壮大特色产业,怎样下好“特”字功?
主持人:“土特产”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各地应怎样在“特”字上做文章,培育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乡村产业?
唐丽霞:培育“土特产”,在“特”字上做文章,关键是要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农产品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消费者很容易将农产品与产地关联在一起,比方说陕西延安苹果、湘西猕猴桃、山西大同黄花等,都有极强的地方代表性。要打造更多出圈“土特产”,除了做优农产品品质,还要善于发挥地域优势,将地域元素嵌入到农产品营销中,将产品优势、地域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最后带动一方特色产业壮大发展。
不过培育品牌不易,巩固品牌也难,这不是单靠市场主体就能做到的,需要地方政府做大量的准备和支持工作。目前,一些地方非常注重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帮助种类多、规模小的农产品形成聚集效益,但是也要警惕“重区域轻产品”的情况,避免只形成了地域知名度,但产品认知度难以提升。做好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需要将区域优势和产品优势做到有机融合,利用多种农产品来共同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一定要明确的是,打造品牌的最终目的是让消费者愿意买单,必须从品质上把好关,守住品牌建设初心,才能吸引人们消费。
杨从国:产业要“特”。特色产业要基于一方水土、因地制宜发展。要结合本地人文、地理、气候等优势开发出产业的独特属性,突出产品的差异化,讲出产品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效益。以荆州洪湖的莲藕产业为例。洪湖位于北纬30度“黄金地带”,温热湿润的季风气候、有机富矿青岗泥巴、绿色生态活性水体,铸就了洪湖莲藕淀粉含量丰富、藕丝绵密晶亮的优良品质。
链条要“长”。要加强补齐特色产业发展短板,延长产业链,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将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打通共享,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荆州搭建洪湖莲藕供应链平台,以供应链思维深挖莲藕优势资源,以品牌建设为载体,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和“多渠道、多业态、多元素”的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壮大产业。
服务要“优”。政府部门、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要创新服务内容,在“土特产”投入品管理、技术服务、新品种培育等方面,提供优质的专业技术服务,为进一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提供更好的保障服务。
主持人:如何把握农产品电商发展新机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
张照新:农产品电商的兴起,为各地特色农产品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赛道。要想利用好这个新赛道,一方面要做好产品质量把控。农产品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批次甚至同一批次的产品质量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要强化产品质量把控,同时强化生产、加工和仓储流通的全产业链管理,既保证产品质量,还要提高物流效率,切实提高购买者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宜的电商平台。目前电商平台众多,不同的电商平台底层逻辑不同,消费群体差异也很大。因此要准确把握电商平台的各类群体特征,深刻理解电商平台的分发规则,根据产品的差别,选择适宜的电商平台。
唐丽霞:高效便捷的农村电商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适度提升农村电商发展的规模效应,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为此要重点解决两大问题。其一是优化小农户生产产品进入电商的门槛。大国小农是我国基本国情,当前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背后,还有不少小农户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采用传统方式生产加工农产品,他们在发展农村电商时可能面临准入难题,如何建设对小农户友好的准入标准需要认真考虑。其二是要出台补贴支持政策,想办法降低农村电商物流运输成本,让市场主体以低成本引入包装、保鲜技术,保证农产品运输途中减少损耗,将更多收益留在农村。
杨从国:“洪湖莲藕”作为省级莲藕区域公用品牌,目前,种植面积22万亩,总产量30万吨,2024年综合产值有望达到9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把握农产品电商发展机遇,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推动电商持续快速发展。深度传播“洪湖莲藕”的品种、品质、品牌,着力提升“洪湖莲藕”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
目前荆州市注册登记电子商务市场主体755家,其中与莲藕产业相关市场主体682家,线上销售终端超过2000家。今年6月,在“洪湖莲藕”走进武汉暨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上,企业现场签订采购协议总额6600余万元,电商直播4小时销售额超过11万元。
培育新兴业态,怎样念好“新”字经?
主持人:县域“城尾乡头”的地位不言而喻。怎样发挥好县域优势,把更多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张照新: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把更多农产品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既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可行途径,也是为农民提供就近就地就业机会、让其分享产业发展收益的现实要求。要实现农业产业链向县域的下沉,关键是要把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和县域经济的特点结合起来。一是培育具有规模优势的县域主导产业,通过推动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为加工和流通环节提供足够的原料供给。二是要促进县、镇、村的分工协作,这是县域经济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一方面,要推动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环节向县城集中,比如精深加工、物流、研发等;把集聚效应不那么明显的产业环节分布在中心村或者乡镇,如农产品的存储、烘干、筛选与分级,降低土地、人力成本。另一方面,要推动县、镇、村的各环节形成有机协同,提高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响应速度,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三是要强化政策支持,为县域的农产品仓储物流和加工产业发展提供财政税收、设施用地等方面的保障。
唐丽霞:当下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要把各项政策落实好、把产业主体服务好,优化县域产业的营商环境。比方说,在县域产业和市场主体对接过程中,政府在其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可以帮助产业链主体解决经营困难、对接城乡市场需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夯实“软硬件”基础。以乡村来说,要牢牢围绕县域发展需求,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吸引产业主体留在乡村、留在县城。
杨从国:首先要规范产业布局,优化县、镇、村空间功能布局。率先培育壮大在乡镇发展的骨干产业,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其次,要强化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增收。通过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使他们成为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最后,要强化业态融合,促进跨界收益。比方说,将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农业与现代产业、旅游业融合,不但可以丰富乡村经济业态,而且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主持人:未来怎样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如何让农民从中获益?
张照新:当前在市场需求、数字技术和绿色理念等多重动力的驱动下,各种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乡村产业的增长极。未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应准确把握其特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把城市的各种业态移植到乡村,比如咖啡馆、“村超”“村BA”等;第二类则是发挥乡村多元价值,满足消费者对于优美生态、传统乡村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向往和体验,如农业采摘、耕读研学等;第三类则是运用数字技术开发乡村资源,打造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比如智慧农业、电商等。
对于乡村各种新业态、新模式,一方面,要有包容的心态,允许合理的尝试和探索,要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健全支持政策和公共服务平台,解决新业态发展面临的资金、土地等方面困难。另一方面,也要有底线意识,不允许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和耕地,更要防止坑农害农,损害农民利益。
具体方式上,可以利用好数字技术。当前数字技术应用加速推进,成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不但带来了乡村产业结构、产业业态、发展模式的变革,也大幅提高了乡村产业的效率。未来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首先是要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加快支持数字技术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次,加快健全农村数据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推动农村各类数据收集和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并加快构建各类数据的整合与共享机制,让数据要素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唐丽霞:我主要从联农带农方面来说。首先,乡村民宿、咖啡屋等新产业新业态必然对于农村住房资源有所需求,可以帮助农民积极对接产业主体,盘活手里的闲置房屋资源,从而获得财产性收入。其次,新业态发展需要劳动力,可以为农民提供就地就业机会。我在重庆调研时了解到,当地农村结合本地产业开发了研学项目,项目方培训农民作为研学老师,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员,通过教小朋友参与农耕劳作,这些农民实现了稳定增收。再有,地方政府可以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接市场的能力,培养农民成为新业态创业主体本身。
杨从国: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政策扶持、平台搭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产业主体予以倾斜支持。实施人才引进政策,瞄准发展需求,引进顶级学术专家和骨干,强化数字化领域高层次研究人才储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信贷倾斜,推动供应链金融建设发展。其次,要加强技术引领。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聚焦核心技术,构建从研发到转化再到生产的良性深度循环的创新产业链条。最后,要突出宣传引导。宣传推介一批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的典型案例。让手机成为新农具、农民成为新主播、流量成为新农资,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主持人: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过程中,我国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上了农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培育了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实现了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为乡村发展不断增添活力。未来继续发挥产业振兴优势,要打好“融”字牌、下好“特”色功、念好“新”字经,以产业钥匙打开农民致富之门。感谢三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