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河南小麦“产能提升”的谋与动
为深入贯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河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自全省农科系统春管科技服务行动启动以来,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积极围绕小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积极组织专家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应用。日前,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耕作栽培与生理调控团队从优质高产出发,围绕栽培技术及其生理机制,开展小麦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技术和产品累计应用达2亿多亩,集成开发的多项技术入选国家和河南农业主推技术。
放眼全省,各地正紧跟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化发展的浪潮,走科技强农之路,选好品种、用好技术、抓好示范,助力全国冲刺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
□李丽 焦莫寒
河南小麦即将迎来收获,当前是促进灌浆、提高粒重的关键时期。为守好麦收前最重要的一班岗,上周起,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组织专家深入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地,落实小麦中后期以防干热风、防早衰为核心的管理措施,召开“麦产业”提升研讨会,力争打一场“单产提升行动”胜利仗,助力全国冲刺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
从“中国面粉城”永城的麦制品美食,到周口国家农高区的现代化科技运用……提升单产潜力,需要良种与良法配套。以优质丰产品种为核心,集成土壤耕层结构优化、高质量群体构建、高效肥水运筹和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构建资源高效利用和产量-品质协同提升的生态高效生产模式,通过规模化转化应用,将为保卫粮食安全带来更好引领和示范。
助力“麦产业”,“麦田守望者”积极行动
省农科院与永城的科技合作由来已久,是最早一批院县共建合作单位之一。为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永城优质小麦产业提档升级,“麦田守望者”李向东团队一行首站来到永城。
永城市苗桥镇院县共建2000亩示范基地里,麦浪滚滚,穗粒饱满。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李向东研究员对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解码了产能提升背后的科技密码:“优质高效的品种配合我们集成的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有效扩大了优质丰产品种的种植规模,带动了生产的精准化、智慧化水平,促进了永城小麦产业提质增效。”
团队专家们实地查看小麦长势,与种粮大户、益农公司负责人陈坤深入交流。“我经营着近2.7万亩土地,至今已经7年了。此前,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启动了春管科技服务行动,不时送技术、送服务下乡,让我们种地更省心。”陈坤说。
“把单产提升起来,永城责无旁贷!”“要为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贡献更多永城力量。”……在省农科院携手永城市政府召开的院县共建“麦产业”提升研讨会上,政府与各方专家思路碰撞,围绕单产提升、世界麦品牌打造,围绕优质小麦产业化和如何搞好配套技术服务问题等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小麦分子育种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为钢认为,永城小麦产业优势突出,在科技推广应用上更是可圈可点,“目前国家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希望未来的永城小麦高产、优质、高价,打造世界麦品牌。”
藏粮于技,“提质增效”展现新作为
周口国家农高区内,小麦长势喜人。尽管前几日出现大风天气,但并没有出现小麦大片倒伏现象。
粮食生产不易,小麦更是如此。“丰收一天不到手,工作一天不放松。”李向东说,“小麦丰收是拼出来的,特别是近几年气候条件多变,小麦需要跨过层层关口,每一关都少不了技术的支持,要做到良种与良法配套,保证庄稼‘吃饱喝足’,打好植保、土肥等‘组合拳’。”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良种与良法配套,因种制宜、因地施策,研究集成高效技术措施,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科学种粮,增产量、提效益。
丰产丰收的“技”,得益于关键技术创新与技术模式的集成发力。省农科院小麦耕作栽培与生理调控团队正在组织省内外相关优势团队进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联合攻关。在周口国家农高区郸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优质小麦产量品质协同的营养调控技术、种植制度对优质小麦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的影响、外源物质对小麦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等一项项关键技术研发试验在这里进行,围绕单产提升、高产优质做突破。
“深耕加旋耕,精准施肥细化到克,种、浇、防都是高科技,让小麦吃上‘细粮’。”“现在是小麦生长后期,栽培上可以喷洒抗逆延衰的调控物质,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促进灌浆、提高粒重。”……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周口师范学院等院校的专家们齐聚一堂,就推进小麦产业提升展开深入研讨,力求为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做更多更大突破。
推动科技下沉、成果下沉、人才下沉,在实践中探索出新形势下依靠科技实现粮食优质优价、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的发展模式。未来,也将撬动优质“麦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