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非凡3年·牢记嘱托拼发展 感恩奋进勇争先丨水清民富 南阳担当

时间:2024-05-07 来源:南阳日报 阅读次数:
      践行嘱托 书写精彩“南阳答卷”

      殷殷重托若千钧,使命在肩踏征程。今日起,本报推出“非凡3年·牢记嘱托拼发展 感恩奋进勇争先”大型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三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非凡成就。
      2021年5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阳视察,肯定了南阳的奉献担当,对水源地提出了更高期许,为南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极大地激励着千万南阳儿女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三年来,全市上下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对党忠诚的政治信仰,转化为加快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转化为造福人民的务实举措,建强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奔向新辉煌,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全面起势,用智慧和汗水、忠诚和担当,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彩的“南阳答卷”。

水清民富 南阳担当

image.png

      千里长渠始南阳,一泓清水润北国。
      碧波蓝天映衬下,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巍峨之姿尽显,似有力臂弯拦蓄甘甜清冽的丹江水。闸下,南水倾泻而出、浩荡奔涌。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视察,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汇报,动情地吟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三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稳“一泓清水永续北送”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绿色崛起、美丽富民”这一主线,以高水平建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为重要抓手,持续厚植自然生态优势,向绿色要动力、向生态要效益,挥笔绘就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壮美画卷,奋力迈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南阳实践的铿锵步伐。

image.png

护一泓清水

image.png

      居高眺望,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碧万顷。
     “嘟呜!嘟呜!嘟呜!……”伴随着数声汽笛声,一艘交通执法船从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码头缓缓驶出,载着市生态环境局淅川分局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石亮、闫媛媛去往丹江口水库深处。
鸟鸣江面,鱼翔浅底,执法船踏浪而行。到达取水点位,石亮取出深水采样器,将其抛至水面以下5米深处,待漫灌后收绳、上提,二人配合默契地进行常规水样采集作业。
      片刻之后,多参数水质测定仪数据显示本次采集水样达到Ⅱ类标准。“意料之中!”石亮对丹江口库区水质信心满满。
每月初,石亮和同事们都会前往8个环库点位进行水样采集。按照工作流程要求,库区水样以人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为辅,采集水样各项数值由他们进行同步上传,提供“真、准、全”的库区水质监测数据是石亮和同事们的职责所在。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淅川县在全域主要河流入河口和库区建成12个市级以上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在全境建成“四网络两平台”,在入库河流及库周重点部位安装视频探头598个,24小时全方位实时监控。在库周以及2616平方公里汇水区,利用“高分+北斗”系统,建立电子围挡。

image.png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我市坚决扛稳水质保护政治责任,全力以赴保通水、保水质、护运行、促发展、惠民生,用真情和奉献作音符,谱写了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担当进行曲”。
高站位扛稳水质保护责任。围绕稳定提升丹江口水库水质,全面推行“互联网+护水”等机制,建设空天地潜一体可视化监测监控系统,全力守护好一泓清水。“十四五”以来,先后拆除违建16.8万平方米,清理网箱1.1万平方米,复绿库岸38.2万平方米,恢复库容540万立方米,“一河一策一图”治水模式被生态环境部誉为“南阳实践”。
    高水平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强力实施污染防治“十大行动”,持续强化重污染天气防控,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2023年,我市PM2.5、PM10等大气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优良天数达280天,空气质量改善率位居全国第五;32个国省控断面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高标准推进环境执法监管。出台我省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南阳市白河水系水环境保护条例》,持续加强巡查管护,积极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十四五”以来,共开展环境执法监管1257次,有效维护了生态安全。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担负着向京津冀豫等地供水的时代重任。
通水10年来,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调水总量已超过630亿立方米,直接或间接受益人口逾1亿人,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image.png

守一片青山

image.png

翠柏、侧柏、青桐、五角枫、楸树……石俊侠望着2021年在庙坡山上植下的一棵棵林木日渐高大挺拔,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自小长在丹江岸边的“70后”石俊侠,是淅川县大石桥乡刘家沟村人。2005年,在林业站老站长杨伟的引荐下,他成了一名公益林护林员,一干就是19个年头。

一大早离家上山,临近傍晚下山返家,陪伴石俊侠的只有一把镰刀、一把手锯、一个水壶和一个望远镜,其工作地点是海拔712米的四王寨山及周边区域,每天走几万步,每年要走坏三四双鞋子。

2013年,石俊侠成了大石桥乡护林队队长,开始带领工人们上山种树,每年种树上万棵。“我们这里80%以上的山重度石漠化,种树前需要把石头炸碎,垒成窝,从山下一筐筐挑来土,再把树栽上……”石俊侠用手比划着说,这就好比在石头缝里种树。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石俊侠发明了“酒瓶滴灌”的方法——把一个装满水的酒瓶用泥土封口后,插在树根旁边,让水慢慢渗入地下。石俊侠说:“一瓶水大概能灌6天,这样就可以少浇一次水。”

经过护林员们的悉心呵护,他们种下的五六十厘米高、小拇指粗的树苗,第二年基本都能成活。

19年间,石俊侠骑坏了3辆摩托车。他刚买5年的越野车,已换过18个轮胎,跑出了15万公里。

如今,淅川县像石俊侠这样的公益林护林员有708人、生态护林员2470人。

大规模造林绿化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淅川县每年造林面积7万余亩,南水北调中线通水10年来累计造林面积超过60万亩,石漠化治理、困难地造林和“林长制”等经验全国推广,并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等诸多荣誉称号收入囊中。

生态打底,让青山“底色”更亮。我市以生态建设为主题,以林长制为统领,厚植生态优势,持续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释放生态红利。

建立“四长四员体系”。全市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9391名,建立基层网格5214个,设立专职护林员12814名、技术员1717名、警员2139名、监督员4055名。

健全完善机制体制。设立市、县、乡三级林长办公室,建成“智慧林长、四级联网”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工作机制,建立林业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联席会议制度;淅川县、新野县建立省级生态修复基地、省级生态司法宣传教育基地各1处。

夯实绿色发展根基。“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造林198.4万亩,完成石漠化治理73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5平方公里,营造林总量连年位居全省第一。

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40.51%,森林总面积1468万亩,均为全省第一。

促一方发展

image.png

3组异型木屋、2组太空舱、6套标准木屋,依水而建、临水而居,位于淅川县大石桥乡崇德社区、试营业仅半年的高端民宿“那水乡”成了淅川县的一张闪亮“名片”。

亲子游、商务游、团建游,每逢节假日,“那水乡”更是一房难求。

2023年初,淅川县诚邀在北京打拼的西峡人张居成回淅川创业。初到大石桥乡,优渥的自然生态环境便让他下定了投资兴业的决心。

“那水乡”项目采用村企合作共建模式,通过打造亲子农场游乐区、皮划艇穿越区、高端民宿区、电商直播带货区等板块,形成产业示范与商业互动模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张居成说,未来将对有意愿进行转租的村民房屋进行改造,把“那水乡”打造成艺术家创作写生基地、观鸟基地、钓鱼赛事基地、研学基地,让“那水乡”的好生态结出幸福果。

生态,是南阳最大的优势;绿色,是南阳最美的底色。淅川县围绕壮大生态产业,在库区周边累计建成软籽石榴等生态林果基地和金银花等中药材基地40余万亩,周边群众依靠“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吃上了“生态饭”。

我市在绿色发展上做“乘法”,全力壮大生态富民产业。认真践行“两山”理念,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高效产业,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围绕花、药、果、菌、茶“五特经济”,深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进军高端市场,努力促进特色种养业提质、扩量、增值。目前,全市月季、玉兰、艾草、山茱萸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现有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153个,基地面积110余万亩;累计创成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农业产业强镇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8个。

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业。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围绕壮大肉食品、粮油食品、菌果休闲食品、预制菜、生物与医药等产业,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2023年,我市绿色食品产业规模达到1400亿元,生物与医药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积极推进生态与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入融合,奋力打造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健康养生之都。“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城市文旅品牌叫响全国,打造丹江渠首生态游、宝天曼观光游等精品旅游线路10条,创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2家、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4家、市级康养旅游基地19家。“十四五”以来,平均每年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5亿元。

南水北调,源起南阳。于南阳而言,守护好一泓清水,是历史使命,是时代课题,更是责任担当。

殷殷重托若千钧,使命在肩踏征程。我们将坚决扛稳“一泓清水永续北送”重大政治责任,奋力推动自然生态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只因,生态是支撑南阳崛起的最大优势,绿色是加速南阳发展的不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