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正文

绿水青山涵养气象万千 ——西峡县推进“千万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4-01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阅读次数:

丁河镇简村诗意田园风光 陈思远 摄

□本报调研组

“最近正忙着帮浙江人金芳芳办户口哩,金芳芳不仅要住在西峡,还要把户口迁到西峡。”3月27日,西峡县五里桥镇稻田村党支部书记陈万伟说。

金芳芳何许人也?为何要从东南沿海“移民”中原山区?

今年51岁的金芳芳家在浙江省青田县,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两个女儿都在西班牙工作,自己和丈夫经常在亚洲和欧洲间飞来飞去。金芳芳心中一直有个绿水青山梦,她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去年到西峡看了伏牛山水就不想走了。

“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长大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西峡的山是‘真’山,西峡的山水不一般。”金芳芳说。

西峡的山水有哪些不一般?

西峡位于伏牛山腹地、豫鄂陕三省交会地带,地处“三线”“三区”,“三线”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长江与黄河的分水线;“三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世界恐龙蛋最大集中发现区。

陈万伟和金芳芳有同样的心路历程,原本在城市开金店的他几年前返回家乡,融入山水间,和村民一道建起了帐篷部落露营基地,一座座帐篷取名春山、夏山、秋山、水墨、水韵、水影……

心系万水千山,情牵百姓冷暖。19年前,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年前,习近平起笔擘画“千万工程”蓝图。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学习“千万工程”,西峡先行一步;践行“两山”理论,西峡走在前列。

方寸间的山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西峡以“生态立县”,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一条山路宛如玉带,延伸到一处山花簇拥的庭院。马头墙,木栅栏,三层小楼,白墙黛瓦,这是位于太平镇东坪村的界岭山庄6号农家宾馆,宾馆女主人王金茹正在择菜,为入住客人准备午餐。

“过去靠山吃山,望天吃饭,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吃不上几顿饱饭,老担心儿子娶不上媳妇。”王金茹说,后来县里提出发展生态旅游,修通了老界岭通往山外的公路,她家就在政府支持下,办起了农家乐。

随着生态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她家的农家宾馆越建越高,目前有客房22间,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光轿车都买了两辆,从县城娶的儿媳妇也回到山里经营农家宾馆。

“人多的时候一顿饭承办了35桌,一天就收入上万元。”王金茹说。

“靠山吃山,越吃越穷;养山护山,越护越富。”东坪村党支部书记吕振华说,全村235户,建成农家宾馆120多家,全年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

东坪村位于老界岭脚下,海拔2212.5米的中原第一峰犄角尖就在东坪村境内,这里天高云淡,峰峦叠翠,山花烂漫,林海苍莽;这里生物资源丰富,生态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7%,年平均气温12.5摄氏度,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4.6万个。

近年来,东坪村发动全村村民植树造林、治理河道、保护环境,还安排了3名河道管理员和6名护林员,看护好村里河流溪水不受污染,一草一木不被破坏。

依靠好风景,直奔好光景。一个曾经远近有名的贫困村、老大难村,摇身一变,成为全国森林村庄、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

“思路一变天地宽。”太平镇镇长杜刚说,太平镇围绕建设特色小镇、生态大镇、旅游名镇、山区富镇目标,持续抓好森林康养和中药材发展,让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绿水青山。在西峡县采访,各地游客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充满向往,当地村民对生产生活融入绿水青山志得意满,各级干部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感触深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西峡县委书记马俊心里,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生态是西峡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绿色是西峡推进‘千万工程’,实现乡村振兴的底色。”马俊说。

西峡县确立“生态立县”理念,以水源涵养林、国家储备林建设、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项目为抓手,采取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途径,完成生态造林9.52万亩。

除了植树造林“增绿”,西峡县还强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为水源地构筑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实施“百河千村万人清河”行动,加强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

“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2018年至今蝉联中国天然氧吧荣誉(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审定)。”西峡县政府三级调研员李松介绍说,西峡林地面积4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35%,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青山绿水之间,云蒸霞蔚之中,西峡吹响了“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号角。

山水间的村庄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既塑形又铸魂,西峡山水间的村庄焕发气象万千

3月17日,临近晌午,桑坪镇桑坪村岭根组,几名村民正整修道路护坡,不远处露天支起了一口大锅,锅底的柴火烧得正旺。

岭根组组长阳天朝告诉记者,每当村里组织义务劳动,大家就吃这样免费的“大锅饭”。

岭根组到镇上3公里,全是弯弯曲曲的山路,村子中间还有一条小河穿过,若是碰上大雨,村民们走的土路常被冲毁。20年前,阳天朝带领乡亲们义务修路,中午各自回家吃饭,下午就稀稀拉拉来不了几个人。为了赶进度,他就做了一大锅饭和大家在工地一起吃,吃得热闹高兴,饭后上工整齐划一,效率大大提高。

打那以后,阳天朝发现一个凝聚人心的妙招,就是吃“大锅饭”。“大家同吃一锅饭,虽然食材简单、味道家常,但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能化解矛盾、增进乡情。”他说。

2021年以来,桑坪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千万工程”的切入口。岭根组村民不等不靠,累计出动义务工8000多个,用自己的双手扮靓家园。村里的“大锅饭”也“肩负重托”,出场更加频繁起来。

经过大家的努力,岭根组彻底换了容妆,水泥路拓宽了、小游园建好了,家家整洁干净、户户都有风景。

春暖花开,岭根组这个往日寂静的小山村热闹起来,变成了县城居民和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民的土特产不出村就能卖出去,民宿、餐饮也发展起来。遇到村口的大锅饭“开张”,很多游客还专门吃上一碗,跟村里人一样免费,倒成了一道别样风景。

岭根组的大锅饭,滋味不一般,而五里桥镇白庙村孙建政家去年8月的一顿饭,孙建政至今还在回味。

“这顿饭是俺儿子孙耀武和央视主持人任鲁豫、张舒越一起做的,有鱼、有鸡,还有河南烩面。”孙建政说,“晚上大家边吃边聊,儿子感动得都哭了。”

当时,央视《山水间的家》栏目组到西峡拍节目,主持人与孙耀武一起采摘猕猴桃,烹饪美食,共进晚餐。村里一面墙上,展示着央视到白庙拍节目的图片。

孙耀武家很好找,走到白庙村村头,就有指示牌。他家是一座两层别墅,大院门口有“央视《山水间的家》”标识牌,家门口外墙上的相框里还有全家人和任鲁豫的合影。

孙耀武家附近除了猕猴桃种植基地,还有火龙果、黄桃、葡萄、樱桃等采摘园和孔雀观赏园、垂钓休闲园。

白庙围绕田、园、路、林、河综合治理,建广场游园,以民俗创意为主题,打造农耕文化街和手工作坊街,同时创作民俗舞蹈、举办广场舞大赛,延续白庙街会,不断增添文化内涵。

赶牛犁田、摇耧播种、推碾磨面、挥锤打铁等塑像栩栩如生,车轱辘、旧农具、青箬笠、绿蓑衣等物件撩拨着人们内心深处浓浓的乡愁。如今的白庙,历史与风景相映,文化与生态交融,成为唤起人们乡愁记忆的网红打卡地。

西峡县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坚持发动群众,共建共享。他们建立了覆盖县、镇、村、组的四级责任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一体化保洁机制,构建全域保洁一张网,实现“一把扫帚扫到底”。

全县农村人居环境由短期清脏向长期清洁转变,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荣誉,创成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各2个,全国文明村镇6个。

村庄与山水全面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西峡县在县城高标准打造鹳河生态景观带,建成鹳河生态文化园、仲景养生小镇、文体中心等惠民工程;在乡镇重点建设丹水恐龙小镇、丁河猕猴桃小镇、双龙香菇小镇、太平镇度假小镇四个特色小镇,形成了“全域景区、景城一体、村景融合”的发展格局。

西峡县在和美乡村建设中,面子里子一起抓,既塑形又铸魂,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他们以乡镇为主体、村组为单元,相继开展了“好家风”“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媳”“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文明新风浸润每个角落。

静伫青山绿水间,远村近寨胜诗篇。化山村农家别墅鳞次栉比,稻田村帐篷部落旁水流潺潺,湾潭村农耕文化园意趣盎然,木寨村猕猴桃小镇灯光璀璨,土槽村爱情小镇湖心岛温馨浪漫,黄狮村一面面文化墙诚信故事讲不完,回车镇“花韵黄湾”“竹韵王庄”“石韵刘庄”串珠成链……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村一品,一村一韵。西峡山水间的村庄摇曳生姿,气象万千。

村庄里的特产

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西峡“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风生水起

山水相依,万物相生,亿万年前,恐龙就发现了这片土地的神奇。八百里伏牛山钟灵毓秀,大自然孕育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如今的西峡,山产百货风行,千里万商云集。

春风拂秧田,彩霞映满天。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漫山遍野,山茱萸花竞相绽放,密密丛丛的黄花,像片片云霞,映衬着村民的笑脸。

“山茱萸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但在我们这儿,一年四季都有茱萸果。”乔思清说。

乔思清是米坪镇中药材冷冻储备库的负责人,冷冻库位于该镇秧田村,占地7000平方米。冷冻库采取“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实现了中药材产业的延链、补链和强链。

3月26日,室外气温是15摄氏度,而库房气温是零下15摄氏度。乔思清打开一袋山茱萸,捧出一把茱萸果,果肉丰腴、色泽红润,就像刚加工出来的一样。

“目前冷冻库储存各种药材5000吨左右,这些药材存个三年五年都没问题。”乔思清说,山茱萸集中采摘时节,市场货源充足,价格较低,通过冷冻储存,错峰销售,可以大大增加农民收入。

米坪镇镇长杨松龙介绍说,当地地势、气候特别适合山茱萸等药材生长,米坪镇山茱萸年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米坪镇中药材交易市场年交易量占全国的70%,全镇70%的农民从事中药材种植、购销。

米坪镇通过“农户+合作社”“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双绑”模式,已形成集中药材种植、加工、储存、交易、购销、物流于一体的综合产业链。

西峡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全县山茱萸种植面积达22万亩,山茱萸产量占全国的70%,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双龙镇是全国闻名的香菇种植基地,双龙镇规划建设的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瞄准的是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食用菌。产业园建设有标准化菌棒厂7个、菌菇大棚220座,培育食用菌深加工企业28家,年产值15亿元。

一只蘑菇从种子到长大,再到加工干制香菇、香菇罐头、香菇酱、香菇酱油、香菇脆等30多种产品……食用菌产业被这个小镇安排得明明白白。

产业园里的香菇酱油原料,晒足三年,酱缸里会结晶出一层“冰”,最后制成的酱油,一小瓶能卖到几十元。

在该镇后湖村双孢菇产业基地,33栋厂房整齐排列,里面别有一番天地,一层层的种植基像婴儿的床铺,上面白白嫩嫩的双孢菇探头探脑,煞是可爱。这里的双孢菇采摘下来,马上送到附近的罐头加工厂,几个小时内就被装进大大小小的罐子,然后漂洋过海出口到日韩或欧美。

“去年出口600个集装箱,收入4.79亿元。”后湖村党支部书记袁新恒说。

目前,西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西峡县香菇年种植规模稳定在3亿袋,产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远销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丁河镇是西峡县猕猴桃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境内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野生猕猴桃原生境保护区”一处,被专家们誉为猕猴桃基因库。全镇29个行政村中,24个村是猕猴桃种植专业村,建成了两个万亩猕猴桃示范区,年产猕猴桃鲜果2万吨。

丁河猕猴桃小镇位于丁河镇东部双万亩猕猴桃基地的核心区,涵盖简村、茶峪、木寨、大竹园、奎文5个村。除了猕猴桃的种植,丁河镇把乡村旅游和猕猴桃产业、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和特色美食结合了起来,打造了猕猴桃文化村、猕猴桃展览馆等。

位于丁河镇木寨村的潮流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了物联网维控智能微喷灌水肥一体化工程,通过一套设备可同时管理10个区域70亩地,实现定时、定量精准灌溉施肥。数字灌溉操作简单,浇得均匀,与传统喷灌相比,实现了节水、节肥、省时、省力四大功效。

数字化为猕猴桃产业增添了“科技范儿”。西峡县已打造27个物联网维控智能微喷灌“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猕猴桃示范基地,直接应用面积8000亩,带动辐射面积35000亩。

西峡县拥有野生猕猴桃资源40余万亩,是世界上野生猕猴桃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带。经过50多年的培育发展,西峡县已建成猕猴桃人工基地14.5万亩,挂果8万亩,产量8万吨,综合效益32亿元。

西峡立足丰厚的自然资源,坚持“稳菌、固果、壮药”发展思路,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沿鹳河百公里香菇长廊、沿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沿208国道百公里山茱萸长廊。西峡县“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年综合产值超过300亿元,贡献农民收入超过80%。

西峡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山茱萸之乡”,获得“西峡香菇甲天下”“中国生态金果之都”“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道地优质中药材十佳规范化基地”等荣誉60余项。

西峡县县长杨明雪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西峡县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理念,以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为方向,做活“土特产”文章,将持续通过产业转型、迭代升级,推进农业向提质导向转变。

特产里的乾坤

上善若水,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百里伏牛山腹地万物生光辉,千村向未来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

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有一条河,两岸绿荫丛生,芳草鲜美,风光旖旎,成群的鹳鸟在这里栖息繁衍,这条河因此被称为“老鹳河”。

老鹳河是西峡的母亲河,她向东南奔涌,注入丹江口水库,一路沿渠北上,滋润京津;一路流入汉水、长江,最终汇入浩瀚大海。

在长江入海口的江苏南通,有一位小伙儿,跋山涉水,沿江而上,与西峡结缘,扎根大山一甲子。

他蹚河水,攀石崖,穿山越岭,历尽艰辛,锲而不舍,走遍西峡山山水水,挑选出412棵优良单株,致力猕猴桃的研究与推广,叩开了猕猴桃大面积人工栽培的成功之门。

他就是因被任鲁豫称为“猕猴桃爷爷”而走红网络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鸿云。

“我是1963年从南京林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要求到西峡的,当时才25岁。”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朱鸿云虽头发稀少,但依然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峡县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县级猕猴桃研究所,朱鸿云任所长,从事猕猴桃人工繁殖研究。

当今,在研究所标本室的玻璃器皿中,还保存着他1979年在米坪镇选育的第一个单株猕猴桃标本、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华美1号”。他主持选育的“华光2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取名华光,就是想让伏牛山猕猴桃光耀华夏。”朱鸿云说。

浙江、江苏甚至国外的许多单位慕名给朱鸿云抛来橄榄枝,都被他一一回绝。

一棵猕猴桃树只有扎根泥土,才能生长,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朱鸿云说:“我就是伏牛山的猕猴桃树,哪里都不去,也不想去。”

“只缘身在此山中,唯求至善人间美。”这是朱鸿云在自己编写的书籍《朱鸿云图说50年》中表达的人生理想。

“千万工程”,人才先行。西峡县成立了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三个科研所,聘请省级以上专家5人,培育特色产业“土专家”“田秀才”468人。如今,西峡乡乡有技术员,村村有技术专干,户户有技术能手。

风从东南来,孔雀西北飞。

扎根西峡厚土的,不光有像朱鸿云这样的科学家,还有来自东南沿海的企业家。

在丁河镇香菇市场,提起福建人陈秀辉,做香菇生意的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95年,29岁的陈秀辉追随“南菇北移”的脚步,从福建省古田县来到伏牛山深处,在西峡开启了异乡创业的奋斗历程。

29年来,陈秀辉见证了西峡香菇一步步发展壮大,香飘四海;见证了西峡群众依靠香菇一步步携手创富,乐享天成。

如今的陈秀辉早已将西峡视为第二故乡,不仅自己和父母、儿子、孙子都在西峡定居,5个姐弟也都在西峡发展。

“我在西峡经历了十任县委书记,我的生意能够不断积累壮大,得益于西峡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走。”陈秀辉说。

据了解,目前在西峡县投资兴业的福建籍客商达8000多人,香菇生产销售旺季超过1万人。

筑巢引凤,放水养鱼。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受关怀,社会上受尊重,法律上受保护”,是西峡对企业家的庄严承诺。

党建赋能,心心相连,美美与共。西峡县组织县处级干部深入分包企业和乡镇蹲点,每个村都有县直帮扶单位。建立基层联合党支部315个,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上各种要素的融合、“工作链”上各个单位的联结、“服务链”上各类资源的共享。

全县乡科级以上干部蹲点295个村(社区),包联783家企业,实施精准服务,用心用情守护这一方投资的热土、创业的沃土、生活的乐土,用实干担当描绘“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图景。

“厚德包容、实干担当、创新创业、永争一流”的新西峡精神,是西峡人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推动西峡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天行健,自强不息的西峡人民谋划长远,干在当下,万人接力奋斗,久久为功;地势坤,厚德载物的西峡大地惠风和畅,民阜物丰,万物得和以生,得养以成。

  (调研组成员: 本报记者 柯杨 刘亚辉 李相瑞 曹国宏 曹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