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2023年麦播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播种期是防治小麦多种病虫害的有利时机,做好此阶段的防治工作,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烂种死苗,实现小麦一播全苗和保苗健壮越冬,压低早春病虫基数,而且还能明显延迟和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减少农药施用量,是确保我市小麦生产安全、提质增效和农药减量增效的重要措施。为做好本年度麦播期病虫害防控工作,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麦播期病虫害发生趋势

今春我市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在部分地块偏重发生,田间菌源充足,加之烂场雨导致部分种子活力不足,小麦出苗和秋苗期大面积发病风险高。据各县市区近期普查,我市地下害虫平均亩虫量1146头,比去年均值增加39.7%,与常年相比略增加6.8%。其中,唐河县、南召县亩均虫量超2000头;邓州市、桐柏县亩均虫量过1000头,这些地区麦播期地下害虫将中度以上发生。淅川、镇平、社旗、内乡等县亩均虫量也都在700头以上。小麦条锈病在我市常发区、早发区的麦田秋苗侵染概率较大。小麦黄化叶病在局部秋苗侵染危害风险高。麦蚜在局部旱地麦田可能造成一定危害。

二、防控主攻对象

根据近年来我市小麦病虫发生特点,今年我市麦播期重点防控对象为小麦土传病害(茎基腐病、纹枯病等)、条锈病、地下害虫和蚜虫,兼治根腐病、黄花叶病毒病、全蚀病、白粉病、麦蜘蛛、吸浆虫等;秋苗期重点防除对象是麦田杂草、条锈病、麦蜘蛛,监测挑治纹枯病、地下害虫、蚜虫、麦蜘蛛等。条锈病常年早发区要密切监测条锈病发生动态。

三、防控目标任务

麦播期病虫防控农业措施覆盖率100%,包衣拌种覆盖率100%,坚决杜绝“白籽”下地,统防统治覆盖率60%以上,秋苗期土传种传病害防效达80%以上。

四、防控策略和关键防控技术

麦播期病虫害防控,要坚持安全、经济、简便、高效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防控病虫与促长抗逆相统一的策略,重点落实种植抗耐病品种、科学耕作栽培、精准种子处理等关键技术措施。

(一)选择种植适用且抗(耐)病虫品种。条锈病冬繁区和春季常发区,应选用对条锈病抗性较好的品种,可选用郑麦1860、郑麦136、百农4199、郑麦7698、郑麦366、中育1268、中育1211等抗锈(慢锈)品种;赤霉病高风险区可选用扬麦、宁麦系列品种及西农511等抗(耐)赤霉病品种,以及新审定的豫农901、豫农902等中感品种、豫农903等中抗品种;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可选用泛麦8号、郑麦136、郑麦7698、开麦18、丰德存20号、丰德存618、丰德存5号、秋乐168、洛麦26等抗病品种;小麦黄花叶病常发区可选用郑麦369、郑麦119、存麦16号、丰德存5号等抗病品种。

(二)加强农业措施搞好健身栽培。健康的耕作栽培技术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构建合理群体,提高小麦抗病(虫)和自身补偿能力,是科学治理病虫害的基础。

一要精细整地。秋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实行秸秆还田的要将秸秆粉碎切细、深耕掩埋、耙耱压实。旋耕田块一定要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确保整地质量,减少病虫基数。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重的田块,尽量避免秸秆还田,必须还田时应进行充分粉碎,利用秸秆腐熟剂处理根茬加速秸秆溶解,同时必须进行土壤深耕深翻,减少病原菌积累。

二要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进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补充钾肥、锌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生物肥,并加入适量生防菌。

三要高质量播种。针对今年生产实际,要重点做到“适期、适量、适墒、适深”播种,避免播种过早过深,防止冬前旺长和深播弱苗。

(三)全面推行种子包衣(拌种)处理。种子药剂处理特别是种子包衣是防治麦播期病虫害的关键核心技术,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绿色防控减少农药用量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科学选药,力争实现包衣、拌种全覆盖。

我市是小麦条锈病冬繁区和春季流行区,部分县冬前即见条锈病发生。对条锈病早发区和冬繁区,要重点采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进行拌种或包衣,可兼治纹枯病、根茎腐病等土传病害。

小麦茎基腐病重发区,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咯菌腈·噻虫胺、戊唑醇·吡虫咻、吡唑醚菌酯·灭菌唑、咯菌腈·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三氟吡啶胺、种菌唑等种子处理药剂。

对全蚀病发生区,要继续加大除害处理力度,进一步控制其扩散危害。重发区可采用硅噻菌胺统一拌种;一般发生区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进行针对性种子处理;种子繁育基地必须安排在无病区,所用种子必须进行检疫除害处理,不按要求进行处理的,检疫部门不接受种子田申报。新病区和零星发生区,可采取土壤药剂处理加药剂拌种等综合措施,且不能作为小麦种子繁育田;无病区要加强检疫,把好关口,严禁传入。   

地下害虫重发区可选用辛硫磷、噻虫嗪或毒死蜱拌种。对土传病害重发田、地下害虫和吸浆虫高密度田块,可以实施药剂土壤处理。

在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大力提倡采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与吡虫啉或噻虫嗪等杀虫剂,科学配伍、适量配比,进行混合包衣拌种。也可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杀菌剂和杀虫剂配方或复配种衣剂,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各地要慎重选择对路农药品种,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操作或在植保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防止药害和人畜安全事故发生。

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时,可以加入适量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碧护(有效成分:天然赤霉素、吲哚乙酸等)等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一起处理种子,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压实工作责任。搞好麦播期病虫防治,对实现一播全苗,减轻和控制中后期多种病虫危害,奠定明年夏粮丰收至关重要。各县市区植保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向当地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领导做好宣传汇报,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将其作为种足种好小麦的关键,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优化完善防控技术方案,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利用好农业生产救灾、重大病虫防控、高产创建、粮食大县奖励、社会化服务等各种涉农资金,真正把关键技术落实落地,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夺取明年小麦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小麦种子安全。各县市区在开展秋季市场检疫检查及植物检疫宣传月活动过程中,应将小麦种子是否检疫合格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列入重点监管单位名单的种子企业,要抽调执法骨干组织联合检查,坚决打击逃检、漏检及销售、经营未经检疫小麦种子的行为。

(三)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控质量。麦播期病虫防治时间紧,技术要求高,农户分散操作很难保证质量和效果。各地要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争取以乡、村或种植大户为单位,统一使用大中型植保机械包衣拌种和土壤处理,努力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机农艺相融合,根据田块和施药机械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种植模式,预留出植保机械行走通道,方便统防统治作业。

(四)普及防治技术,搞好技术服务。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播种期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的重要性、简便性、高效性和经济性,以及减药增效的重大意义,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为此项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麦播病虫防治服务,将培训链条向农药生产企业、农资经营商、社会化服务组织、家庭农场及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延伸。同时,要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采取培训班、现场会、科技直通车、墙报板报、明白纸等方式,对乡村干部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最大限度普及播种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群众防病治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强化示范引领,发挥带动作用。各县市区要在总结近年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及早谋划今年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建设工作,要选好示范地点、优化技术方案,加大资金投入,从麦播开始,把各项关键措施落到实处,搞好技术集成,扩大辐射带动范围,不断提升全域全程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