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流互动 > 正文

传承药膳文化 发掘产业潜力

——对话裴盛基、龙春林、陈兴福、姚入宇

时间:2024-03-14 来源:农民日报 阅读次数:

  传承药膳文化 发掘产业潜力

                                                                                                裴盛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传承药膳文化 发掘产业潜力

                                                                                             龙春林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传承药膳文化 发掘产业潜力

                                                                                                陈兴福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传承药膳文化 发掘产业潜力

                                                                                               姚入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新宁

我国药膳产业总体情况良好,发展速度较快,涉及药膳的企业达7.86万家,包括药膳餐饮、凉茶、药酒等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亚健康、慢性病等问题的出现,药膳将吸引越来越大的消费群体,进而推动药膳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前不久印发4项2024年版食养指南,将食药物质、新食品原料融入合理膳食,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提供食谱套餐示例和营养健康建议。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药膳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药食同源+滋补类”产品成为更多人群的消费选择。药膳因何而“火”?发展药膳产业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药膳产业要实现更好发展,还有哪些延链、拓链的思路?未来如何在兼顾中药材道地性的条件下,推动药膳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本期对话邀请裴盛基、龙春林、陈兴福、姚入宇等专家展开交流讨论。

药膳实现了预防保健、营养与美味的有机结合,符合医学健康模式由防病保健康向预防保健康的转变,以及人们的饮食从充饥温饱向美味养生转变的需求

主持人:芦荟虾球、当归炖鸡、党参肉饼……这些近来很“火”的菜色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药膳。药膳是什么,它因何而“火”?在日常饮食中,消费者为什么会选择药膳?

裴盛基: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治疗用的、有保健用的、有维持机能正常平衡的,不一定说治病的才叫药,有一些食物既做药也做食品,这种情况在中国特别发达。药膳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包含着内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发挥相当于药的作用,跟人类的健康直接有关。中国动植物资源丰富,能够选择食用的种类也很多,同时又因为各民族交流密切,所以药膳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迅速传开。

陈兴福:药膳是将中药与食物合理搭配,经烹调加工而成的具有滋补保健作用的食品。药膳的制作遵循了中医药学、营养学与烹饪学的理论,按照中国传统的烹调技艺加工,实现预防保健、营养与美味的有机结合,符合医学健康模式由防病保健康向预防保健康的转变,以及人们的饮食从充饥温饱向美味养生转变的需求,因此在现代生活中广受欢迎,市场前景红火。此外,药膳起源于夏禹时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饮食文化瑰宝,人们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形成了药膳防病治病的概念和制作药膳的习惯。

姚入宇:药食同源是全人类日常保健的普遍现象,药膳则是药食同源在中国文化中的具体体现方式:通过将具有保健功效的中药按传统配伍规则加入食物当中,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药膳的独到之处在于“治未病”。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升级,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加之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鼓励,药膳作为方便获取的传统保健策略,关注度升高。

消费者选择药膳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药膳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根源,人民大众在潜意识里已经接受、认可了药膳的养生效果;二是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中药产业能够提供充足的原料和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以最简易的药膳“保温杯里泡枸杞”为例,消费者已经认可了它的养生效果,从供应端而言,枸杞在品质和产量上已经有保证,成为名而不贵的常用食药物质。

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消费者往往不能准确分辨药膳产品的类别、用途、有效功能等,比如常有人会问“枸杞怎么吃、能治病吗、能养颜吗”。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姚入宇: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药膳知识尚未在大众中普及。解决此类问题,应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科学入手,解析药膳的用途和用法用量,阐释药膳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有理有据地开展药膳的科学传播,使大众掌握更多的药膳知识,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云南的“三七汽锅鸡”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经典药膳,其补养功效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什么,独特的烹饪方式是否使其物质成分和功效活性发生了变化,从传统中医和现代药理角度阐释这些问题,既能破解传统药膳养生的谜题,还能为科学认识药膳、安全食用药膳以及新产品开发提供指导。

裴盛基:药膳的使用是一种习得的文化,有一部分不一定要照着书本操作,规范文本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囊括进去。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出台制定药食同源的植物或药品标准,标准之外就是如何使用的问题。有药用功能、保健功能的食材,产地、物种不一样,取材的时间、地点或部位都有差异,所以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向传统知识和经验学习。二是还需要民族植物学家在大量调查基础上开展科普工作,不一定要告诉人们具体哪种东西怎么吃,更重要的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

龙春林:建议公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了解国家发布的食养指南中的内容,不盲目食养。可以向权威部门和专业人士咨询,从正规的渠道获取食养信息。日常生活中很多蔬菜、水果、水产和肉类等都能起到食养、药膳的作用,例如青椒、西蓝花、葱蒜类、猕猴桃、葡萄等,合理搭配,就能有助于健康。

我国药膳产业总体情况良好,发展速度较快,但仍存在科技支撑不足、人才队伍短缺、缺少产业标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等问题

主持人: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丰富完善,当今药膳兼具现代营养学和传统中医药学及烹饪技法。目前我国药膳产业总体情况是怎样的?还有哪些瓶颈待突破?

龙春林:我国药膳产业总体情况良好,发展速度较快,涉及药膳的企业达7.86万家,包括药膳餐饮、凉茶、药酒等方面。家庭自制药膳比例较高,从市场购买枸杞、党参、黄芪、海参等用于煲汤、营养餐、药茶等,有效促进了我国的药膳产业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亚健康、慢性病等问题的出现,药膳将吸引越来越大的消费群体,进而推动药膳产业的快速发展。药膳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科技支撑不足。这就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攻关,既对药膳食材原料进行科学鉴定,也对药膳产品进行科学评价,更需要对药膳的安全性、质量控制等进行深入研究。二是药膳产业人才队伍短缺,缺少培训药膳厨师的师资,以及药膳产业管理方面的人才。三是缺少药膳产业的国家和地方标准。四是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有限。

陈兴福:目前我国药膳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首先是药膳产业不能完全适应人们的生活需要,人们对药膳预防疾病等功效有一定的认识,但社会上能够供人们选择的产品、服务却比较少。其次是药膳产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上没有形成像饮料、方便食品那样的规模化药膳产品生产企业。此外,还没有形成开展药膳服务的规模化企业。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药膳产业发展战略、配套政策与产业发展措施,加强药膳标准研究。政府应发布指导性规范,引导企业开发药膳,建立药膳的规模化服务等。

主持人:药膳文化源于大自然,成熟于乡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从文化、产业等领域来看,发展药膳产业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姚入宇:发展药膳产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推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药膳是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主流类型外,仍有大量的民间药膳知识亟待保护。比如我们在贵州纳雍县开展传统药膳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发现了不少传统药食资源和知识。重视药膳产业发展,将为乡村药膳知识提供及时保护,使这些乡村文化实体免于失传。二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是药膳的原料供给地,发展药膳产业有利于促进一些乡村发挥药材种植特长,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三是药膳产业有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例如近年来,随着市场对优质枸杞的需求增加,枸杞已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乡村广泛栽培,一些地方的荒漠戈壁变为了绿洲,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龙春林:药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许多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药膳文化极为丰富、独具特色。例如云南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当地百姓普遍推崇一道“漆油煮鸡”的药膳,即用漆树果实榨出的油来煮当地的土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口感极佳、功效显著,是怒江州药膳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前景。从这些地区发掘具有发展潜力的药膳文化以及药膳食材,将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助力药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陈兴福: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药膳源自实践,具有地方特色,一个地区药膳产业的发展多依托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因此发展药膳可有效推动地方形成特色产业,带动地方特色经济。此外,随着农村老年人逐年增加,农村养老成为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问题,药膳的推广可有效提高农村老人预防疾病的能力和生活质量,形成具有乡村特点的药膳产业,助推乡村养老产业发展。

具有中药材资源优势的地区,要优化一二三产的资源配置,在药膳的产品品质、文化内涵上做提升,还要在拓宽影响范围上下功夫,扩大中国药膳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主持人:近年来,药膳康养旅游越来越受欢迎,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药膳产业要实现更好发展,还有哪些延链、拓链的思路?

裴盛基:药膳产业要实现更好发展,首先需要政府支持,包括制定产业标准,推动药膳科学研究,帮助当地整理挖掘药食两用植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等,增强药膳产业发展潜力。其次,当前人们熟知的药食两用品种已在各个地方流行,需要严格的市场监管,保证药膳产品质量,在药膳产品的来源以及生产销售环节都要把好关口。第三,调控药膳产品价格,使其具有合理性。虽然现在市场流通的环境很好,但药膳产品价格参差不齐,一些新品种没有稳定的价格,容易就地起价。此外,还要进一步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传承药膳文化。药膳不是包罗万象、包医百病的,需要按照传统或科学的方法来使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陈兴福:福建省宁德市在屏南县屏南镇打造了以商贸服务、健康养生、文化旅游、药膳生产加工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型特色药膳小镇;河北省安国市打造传统中医药文化体验街区,举办全国药膳大赛,推动了药膳文化繁荣发展;浙江省磐安县以保健康养、养生服务和养生产品销售为特色,打造“磐安药膳”全产业链。这些都是很好的案例。

发展药膳产业宜全产业链开发。前端建立药膳优质原料生产基地,依托地方特色中药材资源,建设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于一体的溯源体系,力争建成中药材种植、乡村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药膳原料基地。中端建设工艺专业化、质量标准化、生产规范化、产品多样化的药膳生产企业,满足人们对药膳产品多元化的需要。后端建设市场多元化的营销网络,搭建立足当地、服务周边、辐射全国的线上线下药膳产品销售格局,形成药膳服务、产品销售的现代营销体系。

主持人:中药材是药膳的重要制作原料。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对具有中药材资源优势的地区来说,如何做出特色,打造产业品牌?

姚入宇:药膳产业一般以当地特有药材品种及相关药膳为基础,一些大宗药材品种的生产基地已在这方面做了探索。以宁夏枸杞为例,其核心基地位于宁夏中宁县,当地选育优良品种,创制出适宜的栽培技术,培育出一批具有精深加工能力的生产厂家,建立了枸杞文化博物馆等设施,还开发了枸杞宴、枸杞养生馆等,这些设施既有产业职能,还能有效促进枸杞的推广传播,惠及其他产业。宁夏枸杞为发展药膳产业提供了有益经验,具有中药材资源优势的地区,要优化一二三产的资源配置,在药膳的产品品质、文化内涵上做提升,还要在拓宽影响范围上下功夫,扩大中国药膳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陈兴福:打造产业品牌,首先要依靠所生产品种适宜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等自然资源,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其次,栽培技术是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的关键。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保证中药材产品的安全优质。在农业生产劳动力结构和生产方式变化的条件下,需要科学、精简、高效的生产技术,降低中药材生产的劳动力投入,保证中药材生产效益。第三,生产经营模式是中药材特色基地持续发展的核心。“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农户”可有效降低土地、劳动力成本,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可有效争取政策支持、组织技术力量,解决技术关键、构建产品营销网络,从而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中药材生产与经营的持续发展。

裴盛基:药膳产业要做出特色,可以尝试先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制定地方性药食两用法规,规范地方药膳产业的标准。比如云南的红河州、西双版纳、丽江等,植物类型很多,当地老百姓的药膳知识也特别丰富,在参照现代药典的基础上,把要发展的品种连接上,包括植物源、来源、形态、功效、特性等。同时要简化产业审批流程,支持地方科研单位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研究,进而培植地方特色产业。

药膳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要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一是优质原料供应的升级,二是安全性、有效性验证的升级,三是多样化产品开发升级

主持人:在种植、加工和销售等药膳全产业链环节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裴盛基:药膳食材就地使用比较普遍,药膳产业要更好地发挥联农带农作用,需要全国统一标准和地方性标准两条线并行。全国制定统一标准,使已经规范化的品种作为产业发展的对象和目录,这些产品产量大,全国的销售认知度也比较高,不需要再去做很多科普,企业也有大量的材料来源。地方制定区域标准,选择性推出一批药膳名单,让地方按照传统经验和方法推进产业化,因为民间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对药膳的需要也是各式各样的。在全国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规范带动下,农民在进行药膳产品加工时就有了可依据的规范,产品的售卖就有了保障,从而使产品顺利进入市场销售,获得收益。

陈兴福:合作共赢的生产模式是药膳产业助农增收的关键,可从生产、加工环节实现分类生产、对应细分市场。在生产环节,针对药膳原料的质量要求,采取相应的生产管理措施,通过种植密度、肥料种类、植株调整、采收时期等生产管理措施,实现药膳原料的优质高产。在加工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切制干燥,既可有效减少加工环节又可提高加工效率,实现药膳产业的提质增效。在生产模式上,企业与农户组建药膳原料生产的联合体,将农户的承包地、生产管理劳动力投入折算成生产成本投入,实行利益共享、利润分红,这样既能有效利用农村资源,又保证药膳原料企业、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姚入宇:农民是药膳原料的初级生产者,是药膳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利益相关者。仍以枸杞为例,我们研究了宁夏枸杞的产业链,发现农民的生产行为与产品品质、经济效益相关,这也提示可通过优化产业链和提升农民技能来改善农民收益。具体地讲,可通过培训农民生产技术技能,使其具有生产优质产品的意识和能力,并通过横向协作或纵向一体化等方式优化产业链,增加农民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使其产品质量具有可追溯性和竞价能力,从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主持人:中药材讲究道地性,而随着药膳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原材料供应或现代化工业加工等问题。未来如何在兼顾中药材道地性的条件下,推动药膳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

龙春林:要因地制宜发展药膳产业,兼顾药材的道地性和药膳文化的地域性。比如,枸杞的道地产区是宁夏,却在全国很多地方的药膳中都会出现,在湘西、张家界一带以杜仲为特色的药膳中,也可能出现枸杞的身影,但并不影响杜仲作为湘西等地药膳文化代表的地位,因为在这里突出了主角杜仲,而枸杞只是配角。还应克服传统过分注重药膳食材药效的做法,对食品、营养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充分利用当地食材,不排斥外地或非道地产区的食材,尊重科学、用科学数据说话,以促进健康、满足人们对药膳的需要为目的。

裴盛基:药膳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是扶正根本,把基础做好,把药膳产业原本的状态梳理起来,否则就无法转型升级。这方面可以学习中药材产业。中药材产业就是在中药饮片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的,进而连接药厂、药店、医院等。夯实药膳产业基础,要走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依靠科研工作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然后逐步推进新品种,开展产业化的种植、生产、加工、包装、研发等,提高药膳效果。

姚入宇:中医说“药材好,药才好”,在药膳中也是如此。当前,为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更为便捷的“新药膳”,如“药膳料理包”“中药奶茶”等,这也是药膳现代化转型升级的新趋向。药膳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需要三方面,一是优质原料供应的升级,二是安全性、有效性验证的升级,三是多样化产品开发升级。解决这些问题应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坚持以药膳的传统理念为纲,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佐证支撑。在原料供应端,提升优质道地药材的生产供应能力;在研发过程中,应用现代药理,科学阐释传统药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原理;在产品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品形式。

主持人:药膳是中国的传统养生智慧,药膳现代化是其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推进药膳产业更好发展,既要传承药膳传统文化,学习传统药用知识和方法经验,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并出台相应的规范标准,合理引导市场发展,还需要企业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在药膳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持续发力,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养生智慧的融合,使药膳产业在“大健康”产业中焕发新活力。感谢四位专家做客《对话》栏目,带来精彩观点!